導讀/自由作者 鄭雅怡(Tenn Nga-i)
〈祖先的腳印〉葉日松
腳印背等歷史个責任
一步一步行出承先啟後个意義
佢係生活个記錄 生命个延續
係一篇又一篇精彩動人个作品
豐富了人類个精神文明
腳印接成一條長長个軌道
指引恩兜踏實向前行
祖先个腳印 清晰無變化
佢个身影摎生命个留言
還在佢个腳印肚 恬恬仔唱歌
永久都在恩个心肝肚摎捱對話
客家人注重祖先源流和家族傳承,並將這種精神體現於日常生活,如祭祖、拜義民爺等風俗,還有伙房屋(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堂號、神主牌的設置等等。客語俗諺「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即可看出客家子孫對先人代代流傳的智慧和文化的珍惜,而這樣的情懷,也更進一步擴展為共同記憶的建構。
何謂歷史?葉日松在這首簡潔的客語詩裡打了一個比方,在他眼中,歷史好比「祖先的腳印」。客語「腳印」也稱為「腳跡」或「腳印跡」。從前大多數務農的客家人經常打赤腳工作,在泥濘的田地留下兩排平行並列的腳印,宛如客家農民辛勤打拚的見證。「腳印」的意象貫穿整首詩,並和「接成一條長長个軌道」、「向前行」、「一步一步」、「延續」等相關元素串連成一幅路徑交錯的圖象,展現了歷史的時間性及空間性。
歷史涵蓋著生存、奮鬥和演變的所有歷程,既是「生活个記錄」、「生命个延續」,也造就「一篇又一篇精彩動人个作品」。提到歷史,一般人大多只將它侷限於記述過往事件和承續傳統等面向。然而葉日松點出,歷史其實還具備創新的特質,甚或兼具藝術性。藉由每一世代的努力和經驗累積,人類不斷突破舊有的格局,樹立新的里程碑,也開展新的願景。這些成果宛如一幅一幅抑或一篇一篇的創作,是經由腦力激盪所產生的「作品」。
再者,歷史連結過去、現在和將來。當我們挖掘歷史的縱深,不僅有助於認識過往,讓生活的知見更加豐富,也提醒我們汲取前人的教訓並反省當下,以致對現今的情勢能有更深入、廣闊且「踏實」的參與和判斷。從這個角度看來,歷史也向我們啟示了未來,先行者的腳踪永遠「指引」、激勵活在現今的我們朝更理想的願景繼續前進。詩人在首句即敏銳的點出,每個人的腳背上,都背負著歷史的責任,而踏著祖先腳印繼續前進的後繼之人,也在一步步的創造著新的歷史,所以,歷史既是現在的歷史,也是將來的歷史。
事實上,每一個世代和社群都必須針對當下的情境,重新和歷史「對話」,並提出新的歷史觀點和論述,同時持守自己的立場,和不同的歷史敘事展開辯證。歷史並非僵化固定的既然,反而更像是一個有機體,隨著不同階段發展出各種變貌。歷史永遠處於不斷建構的過程當中。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邱懋景
葉日松(1936-),花蓮人,出生於富里鄉農家,花蓮師範專科學校畢業(今東華大學),於中小學擔任教職四十年,1993年自花崗國中退休後,致力客語文學創作。曾任《東潮文藝》社長、《花蓮青年》主編等職,葉日松創作文類多樣,舉凡現代詩、散文、兒童文學、客家文學與文藝指導皆有成果出版。生涯獲獎眾多,舉其要者如:中國文藝獎章(1990)、世界客屬會傑出藝文人士獎(1998)、全國教育奉獻獎(2006)等,並入選代表國家參與中韓作家會議、亞洲作家與世界詩人會議等,作品曾被譯成韓文、日文、英文。
葉日松的客語創作尤受矚目,曾自述這是「另一片美麗的版圖」,文風重視音樂性,強調韻律和諧之美,故作品曾多次配上樂曲,瘂弦稱讚其〈覓詩的白鷺鷥〉:「對禽鳥的觀察,入木三分,我讀此詩,如聽清泉漱石,感受到無比的疏朗俊爽。」客語創作包含:《一張日誌等於一張稿紙》(1997)、《酒濃花香客家情》(1998)、《葉日松客語詩選》(1999)、《客語現代詩歌選》(2001)、《佢介名仔安著臺灣》(2002)、《鑊仔肚介飯,比麼介都卡香》(2002)、《臺灣故鄉情》(2004)、《秀姑巒溪介人生風景》(2006)、《竹葉撐船你愛來》(2008)、《因為有愛,亻恩介心正保有溫度》(2008)。陳義芝稱其客語詩:「語言及手法樸實,語風則帶著民謠情味。」
原著名稱(中文): | 〈祖先的腳印〉 |
---|---|
原著名稱(英文): | Our Forebears’ Footsteps |
發表年: | 2010 |
選集名稱: | 《葉日松百年詩選》 |
作家: | 葉日松 |
原著語文: | 中文(客語)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鄭雅怡(Tenn Nga-i) |
文類: | 詩 |
出版社: | 臺中:文學街出版社 |
出版年: | 2011 |
ISBN: | 9789579297783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5601&ctNode=1910&mp=1869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英譯本尚未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