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蕭鈞毅
〈公主徹夜未眠〉中的「公主」是一位因腦部受傷而患有妄想症的母親。小說由她的長女星星以第一人稱視角回溯了母親與整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負擔家計的母親,經常坐在殘破的客廳裡,點著燈徹夜未眠。她看不起因傷而殘廢的丈夫,也不能認知自己身為人母的角色,還以為自己「其實是一個公主,因為躲避叛亂者的追殺,才隱姓埋名地逃到民間來」。
彷彿與家中的貧窮、破落成一懸殊對比,也與在家養傷、陪伴子女的父親形象拉開差距,「公主」母親只在意自己的容貌、總是打扮的花枝招展,把頭髮染紅,在帥氣的推銷員面前搔首弄姿,更時常出門玩樂。母親這奇異的行為,讓星星與妹妹難以諒解。
表面上看來,〈公主徹夜未眠〉探討的是家庭倫理的議題,然而,作者安排的敘事口吻卻大有玄機;透過星星的娓娓道來,展現於讀者面前的話語,既未對母親深刻批判、也未有尖酸刻薄的諷刺,只是偶爾說些「母親已經超過我們可以容忍的程度了」這類半輕不重的句子。作者刻意設計的口吻隱藏了幾個訊息:一,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主角採取的是一種疏離的態度,以致於她所說的話,都像是別人的事;二,面對母親逃避責任的行為,星星的角色更像是「母親」──面對一個任性的青春期的女兒,感到慍怒又無奈。三,不對母親大肆攻訐,緣於女兒和母親之間雖疏離與陌生,卻還殘留些許情感上的餘溫。
作者對於母親的行為並未加以獨斷地控訴,安排的主角也僅依故事需要合理地透露出淡然的觀感,至於要批評、同情或是譴責,都交由讀者自行決定。現實社會中,大眾對於「母親」的形象與定義,也在此處被顛覆與翻轉:如果「母親」就是一位天天聽著收音機唱歌、半夜不愛睡覺的「公主」──讀者將會怎麼看待?家庭中既有角色的身分置換,家庭還是否是個家庭?作者將這個問題拋給讀者,藉以喚起對於既存觀念的另一番思考。
小說的最後,總是點著燈哼著歌的「公主」終於熄燈、消失了,不免讓讀者想起普契尼的歌劇《杜蘭朵公主》:為了尋找答案而令人民徹夜不睡的杜蘭朵公主,與總是不睡覺期待著王子到來的母親,兩個公主形象既貼近卻又岐異,宛若一道謎題。
文/王鈺婷
成英姝(1968-),臺北人。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曾擔任環境工程師,電視節目製作助理、編劇,電台、電視節目主持人等,現專事寫作。曾獲2000年《中國時報》百萬推理小說首獎。著有《公主徹夜未眠》(1994)、《人類不宜飛行》(1994)、《私人放映室》(1997)、《好女孩不做》(1998)、《女流之輩》(1999)、《無伴奏安魂曲》(2000)、《恐怖偶像劇》(2002)、《戀愛無用論》(2003)、《似笑那樣遠,如吻這樣近》(2005)、《地獄門》(2006)、《Elegy(哀歌)》(2008)、《人間異色之感官胡亂推理事件簿》(2010)等;以及攝影著作《魔術奇花》(2002)。
寫作文類以小說、散文為主。小說從都會生活的荒謬與陰暗邊緣中引發奇思異想,探討尋找性別和身分對位所面臨的侷限與非侷限,運用黑色幽默的荒謬劇形式、怪誕銳利的風格,呈現都市景觀蘊含的想像奇觀,捕捉下都會生活風貌與人際間疏離的關係。散文則擅長輕快幽默的文字,再現現實生活的不可思議之處,手法巧妙詭奇,帶給讀者特殊感受。陳建忠指出:「她的文風具有新人類奇想解構的思維,荒謬與超現實的情節往往成為她架構文本的拿手好戲,兼以內容或荒誕或奇趣,頗能說明九○年代以來在後現代風潮中成長的一代,他們的心靈狀態與文學好惡。」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7623
原著名稱(中文): | 〈公主徹夜未眠〉 |
---|---|
原著名稱(英文): | Princess up all night |
發表年: | 1994 |
選集名稱: | 《公主徹夜未眠》 |
作家: | 成英姝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David van der Peet(范德培)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5 |
ISBN: | 9575225473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unitas.udngroup.com.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taipen.org/03_3.html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Taipei Chinese Center, International P.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