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總編輯 廖之韻
吳鈞堯的〈尚饗〉一文,從飲食體驗出發,作者一面跟著「美食團」逛遍、嚐遍金門各地,一面在行走時眷戀著小時侯曾踩過的土地。由「在地人」變成「觀光客」、由「記憶中的家鄉」對照2000年後「變大」的金門,這不僅是作者個人生命經驗的轉變,也可看成金門從戰地轉為觀光地的演變。
1949年之後,金門這個位於中國大陸與臺灣中間的地方(地理位置還更靠近中國大陸),除了金門本島外,尚包含了小金門、大膽、二膽、東碇、北碇等十二個島嶼,總面積約為150.456平方公里。它歷經了國共兩陣營許多大小戰役,向來為臺灣的軍事重地和守護門神。除了軍事設施、軍隊以外,其實金門自有其獨特的在地歷史故事和風土人情。
對金門在地人吳鈞堯而言,最貼近生活的記憶與故事,莫過於飲食與居所環境。吳鈞堯12歲離開金門,再重返時,這應當是家鄉的地方卻像兩個世界。他記憶裡的金門充滿著麵線糊、蚵煎等小吃的味道,而非現在人們細數的「特色美食」,甚至馳名的高坑牛肉餐也讓他的腸胃無法應付。再者,曾經他腳下踏著的是布滿細石的花生田,如今這「石頭粒仔」田被徵收成新酒廠的一部分,預備生產與「金門」齊名的「高粱」。而他祖父母的墳就在這新酒廠邊,藉由對祖父母的悼念與回憶,作者似是在金門有了不一樣的依歸。
金門的地景與人文活動,已然在作者離開的這段期間有了劇變,現在的金門與記憶中的金門,在時空與情感中相互交錯,像是平靜的日常突然滲入了節慶的喧騰,日子一樣過,但又有些似是而非的唏噓。
作者於文中這樣說著:「我對故鄉的懷眷從過去拉到現在,從鄉愁一改為現實探勘。隨團而旅,能帶我去到陌生之地,聽這土地真實發生的、我卻少聽聞的事。」想來有趣,12歲前的孩子能去達的地方想必不多,反倒是成年後跟著「美食團」、在從臺灣來的導遊介紹下重新認識了金門的「大」。然而,記憶中的故鄉與後來接觸的金門,在作者(或是金門人)心中,孰大孰小,想必跟其他非金門人所見不甚相同,而這或許正是吳鈞堯透過〈尚饗〉的飲食體驗所欲揭示的,戰地金門與觀光金門無非都是在特定時空下對「金門」的詮釋,無論人文風景如何變化,之於作者的,依舊是金門作為「故鄉」的存在。
文/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總編輯 廖之韻
吳鈞堯(1967-),出生於金門,十二歲時遷住臺灣,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現從事詩、散文、小說等創作,曾任臺灣電視公司節目「玫瑰之夜」編劇、歡熹文化總編輯,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主編,《時報周刊》編輯等,現任《幼獅文藝》雜誌主編。1994年以小說〈影人〉獲聯合文學新人小說獎佳作後,其小說作品多次得到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等獎項,散文創作則獲有中央日報勞工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學獎等。作品亦數度入選年度小說選及散文選,並二次獲頒五四文藝獎章。
作為一名金門孩子,近年來的作品多和金門相關,並以書寫金門百年歷史的《火殤世紀:傾訴金門的史家之作》(2010)得到文學創作金鼎獎(小說獎)和2011年臺北國際書展小說類十大好書。相較於《火殤世紀》以金門的「人」為出發點,長篇小說《遺神》(2013),則透過了金門風獅爺等多位神靈來追索金門身世,而一系列的「金門歷史小說集」:《崢嶸》(2006)、《凌雲》(2007)、《履霜》(2008)則以金門歷史為經,各鄉鎮故事和社會變遷為緯,娓娓道出金門的故事。近年有用感性文字書寫的散文《熱地圖》(2014)描繪金門地景、風土人情,佐以個人經驗,刻畫人與情、人與地的交遇。
此外著有其他散文、小說等書十餘種,以及繪本作品《三位樹朋友》(2010)和學術論文《撥霧:金門現代文學發展之研究》(2010)。
原著名稱(中文): | 〈尚饗〉 |
---|---|
原著名稱(英文): | Partake of This Offering |
發表年: | 2014 |
選集名稱: | 《熱地圖》 |
作家: | 吳鈞堯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14 |
ISBN: | 9789574449255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3070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