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楊翠
鹿港位在臺灣西部海岸線的中點,是歷史上最早開發的河港,過去也是中部最繁榮的城鎮。不過在近一百年,由於鐵路交通取代河運的重要性,鹿港也急速沒落。城鎮裡曾經繁花盛景的遺跡,也留下許多故事。
作家李昂出身鹿港,也透過文學書寫而與鹿港持續對話,這本由五個獨立短篇組構成的《看得見的鬼》(2004)小說集,就以地理方位為喻,分為東北中西南,說了五隻女鬼在人間與鬼界的故事。作品扣緊著鹿城的空間性,包括地理水文特質、歷史特殊性、人文風貌、文化性格。
〈國域之中:不見天的鬼〉為第三篇,時間舞台是貿易鼎盛、郊商雲集的乾嘉年間,空間舞台是鹿城最繁華熱鬧的商街,俗稱「不見天」五福路。故事的女主角,是名叫月紅(也叫月玄、月璇)一代「才媛」,因為不慎遺落羅帕(羅扇)被男子拾獲,遭受嚴酷的文化審判,最後懷著處女之身投井自殺。
死後的月紅/月玄(璇),身體得以自由移動,到處旅行。她進入藏書閣,翻閱生前不被允許閱讀的典籍與「淫書穢書」,感到脫出禁忌的愉悅。她遊走市街,佇留「不見天」,關切滿街無面目的鬼魂,用心聆聽、采集庶民記憶史料,書寫了一部台灣人民反抗史。
月紅/月玄(璇)以書寫台灣在地歷史記憶,開啟一條自我救贖的通路。〈不見天的鬼〉的時空座標,彰顯出唐山移民已在台灣落地,營造出自己的家園,繁華與悲痛的在地故事,都無法抹棄。而月紅/月玄(璇)做為一個鬼界的「太史」,以「鬼聲啾啾」言說自己,建構非官方的、在地的、女性的、反抗的歷史之音,更足具意義。
這條街長達數里,全街屋頂加蓋加棚,遮去天光,它一方面彰顯出台灣島嶼的氣候特性、建築特質,也隱喻著小說主角月紅/月玄(璇)的生命特質;陰性的、暗鬱的生命故事。李昂將不見天寫成臺灣的框架,而月紅/月玄(璇)的苦難、實踐與脫出,則隱喻著台灣人的命運,鹿港,既是地理性、生活空間的鄉土(在地性),也是精神性、隱喻性的鄉土(認同意識)。
文/唐毓麗
李昂(1952-),本名施淑端,彰化鹿港人。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後獲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曾獲賴和文學獎、聯合報小說獎、吳三連文學獎等獎項。
高中時期發表了第一篇小說〈花季〉,切入的觀點極為特殊,為1960年代現代主義小說的代表作。日後大膽嘗試各類主題的創作,尤其擅於揭露社會禁忌及頗具爭議的社會現象,自1970年代以降對當代社會的性議題頗有琢磨,出版《人間世》(1977)、《殺夫》(1983)、《外遇》(1987)、《暗夜》(1994)等小說,對情慾經驗與族群政治的探勘角度異常犀利,為當代最具批判性的作家之一。
1990年代繼續袒露直書,完成幾篇探勘國運、格局浩大的小說,包括:《北港香爐人人插》(1997)、《自傳の小說》(2000)、《迷園》(2006)、《看得見的鬼》(2004)到《鴛鴦春膳》(2007)等,李昂以春情無邊的色欲滿足讀者的好奇心,但在情慾與政治的複雜糾葛下,刻鏤著臺灣百年歷史的詭譎風貌。近期則有《愛吃鬼的華麗冒險》(2009)、《附身》(2011)、《路邊甘蔗眾人啃》(2014)等,持續寫作未輟。
回顧李昂三十多年的創作歷程,她不斷利用女性的視角、女性話語、女性的主體展現她對歷史真相的開鑿與觀察,已為女性書寫奠定了可供借鑑的範式。雖然女性主義文評家對她的小說褒貶不一,但她的每一篇創作,依然持續對性別政治進行最具深度的省思與批判。作品《殺夫》、《迷園》、《暗夜》等,亦已有多種語言譯本出版,廣受世界文評家矚目。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24
原著名稱(中文): | 〈不見天的鬼〉 |
---|---|
原著名稱(英文): | The Ghost That Never Sees The Sky |
發表年: | 2004 |
選集名稱: | 《看得見的鬼》 |
作家: | 李昂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4 |
ISBN: | 9575224574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46936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