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鍾秩維
位置在今天臺南安平一帶的熱蘭遮城,即現在的安平古堡,是近代臺灣歷史最重要的地景之一,其曖昧詭譎的歷史進程,激發了無數文學家加以敘述它的慾望,包括日治時期旅臺作家佐藤春夫(1892-1964)的短篇小說〈女誡扇綺譚〉、葉石濤在戰後初期寫下的〈熱蘭遮城陷落記〉(現已散佚)以及楊牧詠〈熱蘭遮城〉的詩作,只是其中的犖犖大者。在世紀之交,賴香吟則又寫下小說〈熱蘭遮〉,嘗試再演繹這一臺灣文學史的母題。這篇〈熱蘭遮〉(2000)與她另一篇小說〈島〉(1999)是姊妹作:〈島〉裡面,女主角和男友島爭吵,島憤而離家南下,她追蹤他的步伐,而回到了故鄉臺南;〈熱蘭遮〉接續前作的故事,述說的卻是島離奇死亡後,「我」懷了他的兒子搬回臺南,經由目前在此做市政重劃工作的前男友高平生的引領,重新認識這已經陌生了的故鄉。
表面上,〈熱蘭遮〉的故事僅是女主角自我感傷的抒發,但賴香吟志不止於此,她將小說分成四小節,配置以「奧倫治城」、「臺灣王城」、「荷蘭城」與「安平古堡」的標題,於是小說也從個人情事召喚出島嶼的歷史──熱蘭遮城在1624年始由荷蘭人所興築,歷時近十年而漸具規模,成為荷蘭人統治臺灣、及銜接對外貿易的重要據點。該城初名為奧倫治城(Orange),後因它的城址居於臺江內海西側的鯤鯓沙洲上,為海洋(荷語zee)與陸地(荷語land)的交界處,因而命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在荷蘭勢力離開後,這座城堡一度成為明鄭王朝的王城,隨著鄭氏三代勢力的式微,城堡也逐漸荒廢,直到清末沈葆楨挪用王城的磚石,以建造「億載金城」。日本殖民統治以後,城堡部分更被拆除、改建為海關官舍,而到了殖民中期的1930年,為慶祝臺灣文化300年,則又改建為洋樓,並於其上豎立了濱田彌兵衛紀念石碑。戰後,碑文被去除,熱蘭遮城易名為安平古堡──這一複雜的沿革誌實則說明了,「熱蘭遮城」銘刻了臺灣歷史重層的殖民記憶。
在每一小節之前,賴香吟以簡短呼應標題的歷史記事,為女主角愛情與血脈的曲折故事留下伏線,亦精巧地織就出臺灣島與熱蘭遮的滄海桑田。小說最後,女主角徘迴在現今的安平港凝神沉思,並決意將腹中的男孩命名為「島」──這樣內斂深沉的書寫,顯示的是女性回歸「鄉土」的積極樂觀?或其實是對1990年代後激烈的國族論述,提出迂迴的消解?遂格外地耐人尋味。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鍾秩維
賴香吟(1969-),臺南人,臺大經濟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專攻碩士。
賴香吟的文學事業開啟於得到聯合文學「臺灣省巡迴文藝營」小說獎的〈蛙〉(1987),但是在此以後,她停筆了一段時間,直到1995年再次以〈翻譯者〉得到聯合文學新人獎(中篇小說),重新復出臺灣文壇。往後幾年間,賴香吟出版了《散步到他方》(1997)、《霧中風景》(1998)及《島》(2000)三本小說集。賴香吟這一階段的敘述,始終散發一種憂鬱的氣質,頗為壓抑晦澀。這樣的抑鬱風格一方面和賴香吟遭遇摯友邱妙津(1969-1995)的自殺,以及自己父親的病痛和死亡有所連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人追求的政治理想的幻滅。
事實上,賴香吟就讀於臺大的期間,適逢臺灣解嚴(1987),此時各種政治革新及社會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但當時的賴香吟與由臺大輻輳出去的學運風潮頗為疏離──這一既在場、卻又缺席的曖昧位置,提供日後賴香吟在以小說重新記憶1990年代、及她的同世代人的故事的時候,一個游移在介入和旁觀的特殊視點,從而形成了賴文學委婉含蓄的理性與感性,在解嚴後所謂「新生代」小說家群裡獨樹一幟。
在完成了《島》之後,賴香吟再次擱筆,直到2004年,才分別在《自由時報》與《中國時報》經營專欄,重新啟動文學書寫。2012年,賴香吟出版了長篇小說集《其後それから》,這一作品自主角人物出發,詳實而靜定地述說了一世代人從少年到中年的移動軌跡及精神史,得到臺灣文學館所頒發的「臺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2012)殊榮。小說集以外,賴香吟另出版有散文集《史前時代》(2007)。
原著名稱(中文): | 〈熱蘭遮〉 |
---|---|
原著名稱(英文): | Zeelandia |
發表年: | 2000 |
選集名稱: | 《島》 |
作家: | 賴香吟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0 |
ISBN: | 9575222997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36250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