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游伊甄
作家陳冠學在盛年之時,選擇離開城市的擁擠嘈雜,獨居於屏東太母山麓的小農村,躬耕田園,自謂為詩人。陳冠學擁有深厚的生態知識,尤其鍾愛農作收穫、候鳥南來的秋天。本書《田園之秋》就是他在鄉間三個月的耕讀日記,一套三冊分別在1983到1985年之間出版。
全書分為初秋、仲秋、晚秋三篇,主軸是主人與花狗、水牛、貓咪、公雞和母雞「一家六口」相伴耕讀的生活,副線是與鄉民訪客的閒適往來,將人與大地的空間感轉化為一種時間感。這篇「十月一日」的日記,清楚展示了人與大地生活的時間節奏。這一天,他起床後先是讀書,然後察看雨後牧草、豆莢的滋長,開頭是日常穩定的農人生活。然後日記了出現了兩件「非日常」的趣味,第一件發現一隻名叫「陶使」的鳥兒來拜訪,第二件是郵差騎腳踏來送信。
先說鳥的事情。陳冠學本來在攀爬木麻黃樹練身體,鳥兒「陶使」突然飛來。陶使是一種草鶺鴒,作者聽出牠的叫聲有「歸去來喔」的意涵,因此稱牠是中國古代隱居詩人陶淵明的使者。陳冠學見著陶使到來,立即下到樹底聆聽鳥鳴。由爬樹的積極勞動,瞬間轉為聽鳥的被動靜適,是人與自然渾然交融的生活節奏。
書中一直有各種鳥叫蟲鳴帶來的驚喜,陳冠學也不厭其煩用各種文字描繪屏東山麓的「音景」(soundscape),以及各種看到的、聞到的、感觸到的。這些複雜的地景,不只是外在的客觀事物,更是作者透過主觀的五官經驗與自然交流的成果。
郵差,則是本書另一個典型的趣味。郵差送完信並不是轉頭離去,而是留下喝茶聊天,並接受陳冠學贈送一筐豆子。郵送來的其實是一封催稿兼邀約吃飯的信。這些社交生活,說明田園之秋的日子雖然恬淡,但絕不寂寞,雖然悠哉,但絕不怠惰。
陳冠學在《田園之秋》中展示的文學意義,一方面是經過細緻觀察的地景風貌,另方面則是在地景之中找出尊重自然、也尊重自己的節奏。正如吳念真的說明所言,作者並非鼓吹隱士之風,而是透過個人的實踐,表面看來是回歸傳統的農家樂,但卻是現代化潮流之下,一種新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的實驗。
文/林立偉
陳冠學(1934-2011),屏東,散文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鑽研中國古代思想,專注於形上學與莊子哲學,旁及臺灣歷史、語言與動植物學。曾任教於東港中學、潮州中學等,並於高雄三信出版社任總編輯。於1981年辭去工作,避居高雄澄清湖,隔年搬回屏東潮州鄉間,遠離都市人群,自食其力耕讀過日。曾獲《中國時報》散文推薦獎、吳三連文藝獎,文建會「臺灣文學經典三十」、臺灣新文學貢獻獎等。
197-80年代出版《象形文字》(1971)、《莊子新傳》(1976)、《論語新註》(1976)等思想學術論著、描寫臺灣拓荒歷史的《老臺灣》(1981)與以聲韻學角度剖析臺語的《臺語之古老與古典》(1981)等。其餘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重要著作包括《父女對話》(1987)、《訪草》(1994)、《陳冠學隨筆》(2008)等。《田園之秋》(1983-84)為其代表作,這本日記體裁的散文集,顯現了其樸實簡單的老莊哲學,以庶民的語言真誠紀錄了鄉間景色、花蟲鳥獸、人情風土,實現其天人合一的思想與烏托邦情懷。他的田園散文是臺灣散文史上重要的一頁,葉石濤評此書「記錄了臺灣野生鳥類、野生植物、生態景觀等的諸面貌的四季變遷,筆鋒帶有摯愛這塊土地的一股熱情。這是臺灣三十多年來注重風花雪月未見靈魂悸動的散文史中,獨樹一幟的極本土化的散文佳作。」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7701
原著名稱(中文): | 〈田園之秋.十月一日〉 |
---|---|
原著名稱(英文): | Autumn in the Countryside – October 1 |
發表年: | 1984 |
選集名稱: | 《田園之秋》 |
作家: | 陳冠學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前衛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7 |
ISBN: | 9789578015173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66079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