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蘇碩斌
玉山是臺灣第一高山,海拔3952公尺。由於山勢高聳,因此兼具了亞熱帶、溫帶、高山寒原帶等不同氣候,不僅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動植物生態也極為多樣化。玉山主峰三側面臨深淵,山形極險,加上位在縱貫臺灣的中央山脈之核心,是臺灣最具神聖性的山。但玉山的攀登難度並不很高,長年都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受到吸引,前來體驗絕美的山形和詭異的天候。玉山在臺灣人的心中,兼具「既神聖又親近」的特質,「登玉山」也是熱愛臺灣最具象徵意義的方式。
陳列這篇〈玉山去來〉收錄在《永遠的山》(1991)一書,是陳列1990年受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之邀擔任駐山作家時,花了一年時間受訓練、吸收知識,再走訪玉山、八通關、觀高等地標,把親身長期的感受化為文字的作品集。題名「玉山『去來』」,意謂這是陳列多次來去往復的深沉體驗,而不是臨時起意的即席遊記。
〈玉山去來〉一文共有八節,以層次分明的文學語言,寫出了臺灣人親近神聖的玉山之感動。前三節是寫新手初登高山的辛苦,只敢跟著登山隊後頭,途中看到雲山、光影,都來不及反哺就一閃過去。然而第四節開頭「後來我才曉得,山有千百種容貌和姿色」,轉進另一層次,作者此時已三度登上玉山主峰,也敢一個人獨走,肉體苦痛已隱到文章背後。這時感官已經打開,自然在不同季節的每一則訊息,都能輕易解讀,陳列注視山的樣子、默記山的名字,感受到「一種臺灣故鄉的驕傲感,自我心深處汩汩流出,一次深似一次」。
在第五節到八節中,陳列的文字漸漸脫離具體的玉山,而昇華成為臺灣的化身。玉山的山形,是臺灣土地的譬喻,玉山的生物,是臺灣人的譬喻。原本灰黑色調的艱苦山路,一轉為色彩豐富、怡然自若的動植物。陳列看著動植物在崇山峻嶺輕快生活,感觸良多寫下「臺灣就是一座山」的強力宣示。
陳列在山中一年,經歷日夜晨昏、月圓月缺、春夏秋冬,完整接收了大地的訊息。這個奇特經歷,似乎也符應陳列的人生轉折。他原住嘉義,因政治言論繫獄,而後住到台北,生命前半都在台灣西部。但寫完本書後幾年,他跨越中央山脈搬到東岸花蓮,並在當地積極參與社會、活躍政壇。或許無法直言這段駐山經驗直接造成轉變,但是玉山帶來的啟示,應當讓陳列熱愛臺灣一石一木的情感更加堅定。
文/江寶釵
陳列(1946-),本名陳瑞麟。淡江大學英語系畢業,1969年到花蓮擔任中學教師,1972年以政治案件繫獄4年8個月,出獄後定居花蓮,投入民主運動,曾為民進黨花蓮縣黨部主委、國大代表。寫作題材特殊,觸面廣泛,而以熱愛土地、親近自然、關懷生態為核心,無論敘事寫景,都在平淡中寓情味。著有散文集《地上歲月》(1989)、《永遠的山》(1991)、《躊躇之歌》(2013)等。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獎、時報文學獎推薦獎、《聯合報》文學大獎、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獎:圖書類散文金典獎」(2013)等獎項。
《地上歲月》描寫陳列少年時在故鄉嘉義的庄稼生活,書中展現了農務的辛苦,也強韌地牽繫了人與土地:「十多年的學校教育給了我較複雜的知識,土地則點點滴滴地將更深邃的某些東西注入我的心胸,其中包括了關懷、希望、自由以及和村人一體的感覺。」鄉村的人際關係與土地間的互動,模塑了日後的性格發展。
獄中經驗與心境轉變則可見於獲第三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的〈無怨〉裡,他說:「當天地間萬物貫注於生長的時候,似乎其他的什麼都不值得怨恨和記掛了,最該珍視的是自己的完整。」在獄中以規律生活面對威權政權所加諸的種種不義,兼之在獄中聽聞了周遭許多政治犯的不幸際遇,進而拓深了視野。陳列將自己的作品定位為「社會關懷與改革」,認為文學作品理想的功用是普遍的溝通,讀者經由文學作品理解其生活,從而受到鼓舞,關心社會,激發改革的力量。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625
原著名稱(中文): | 〈玉山去來〉 |
---|---|
原著名稱(英文): | Mount Morrison Journeys |
發表年: | 1991 |
選集名稱: | 《永遠的山》 |
作家: | 陳列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John A. Crespi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13 |
ISBN: | 9789865823177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2351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paper-republic.org/publishers/taiwan-literature-english-translation-series/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