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解昆樺
事物看來渺小、模糊,有時是因為我們站得遙遠。陳黎這篇散文,即以實際緊密生活於花蓮的經驗,細膩地勾勒故鄉花蓮的自然與人事。全篇散文共分七個小節,分別為「後山」、「街與街」、「生之河」、「廟前」、「山之華」、「榮譽國民」、「驕傲的山水」。
「後山」寫花蓮位處臺灣島東,特殊的縱谷平原地形,多地震,面臨遼闊的太平洋,形成了其特有的自然人文情境。但花蓮的泥土是如此黏人,讓各種族群人們來到花蓮便再也分不開。
「街與街」承續寫陳黎自身的家族如何由宜蘭定居花蓮北濱街,而後搬家到上海街。這街巷裡林立的酒家、戲院、國術館、書店,誠如陳黎所言是:「少年的我最常讀的一本有聲書。」
「生之河」則寫陳黎母校明義國小前的大水溝,如何在市鎮中蜿蜒。就如穿入《紅樓夢》大觀園的河流般,這擁有隱喻性的大水溝在國小附近時顯得清澈,成為孩子們遊玩的好所在,但是一進入中正路後卻開始污濁。特別是一再往東進入百貨公司、風化區後,更顯髒穢,終而直奔太平洋。
「廟前」則寫陳黎印象最深刻的媽祖廟、城隍廟,他深刻比對兩間廟的建築、周遭情境的差異,突顯出商業如何涉入精神信仰空間中。相對於信眾的虔誠,陳黎批判利用信仰斂財的投機份子,並且思辨信仰對庶民生活的支持力。
「山之華」、「榮譽國民」兩節轉入族群書寫,分別寫對花蓮「原住民」、「外省老人」的觀察。兩節恰成「原住」、「外來」族群之對比,相對於政客對這兩族群的政治操弄,陳黎誠實呈現兩族群所遭逢的經濟、歷史困境,所折顯出受辱、殘缺的肉身。
最後,「驕傲的山水」則寫花蓮多年來因大理石、紙漿、水泥產業的開發,所造成的環境破壞。深刻點出儘管花蓮位處後山,仍無法避免遭逢「自然╱經濟」的開發爭議。臺灣現代化進程所形成的「文明陰影」,至今依舊魍魍威脅著太平洋之濱的後山花蓮。
細讀全文七小節,可以發現陳黎不只把自己的生命故事交織入花蓮書寫中,更毫不避諱地書寫花蓮的街巷、信仰、族群、經濟、環保所存在的問題。但也正是如此瑕瑜並現,並試圖從中找到共生的可能,一個真實的花蓮,才躍然於我們眼前,成為陳黎筆下永遠的故鄉。
文/賴芳伶
陳黎(1954-),本名陳膺文,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畢業。任中學教師20餘年。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等20餘種;譯有《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聶魯達詩精選集》等10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梁實秋文學獎詩翻譯獎、金鼎獎等。1999年,受邀參加鹿特丹國際詩歌節(Poetry Festival Rotterdam);2004年,受邀參加巴黎書展(Salon du Livre de Paris)「中國文學主題展」。詩集譯成英語、荷蘭語等外語。
陳黎於1970年代開始寫作,掌握當時現代主義精神,不時批判都會生活和現代文明。此外,關注第三世界文學,除《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聶魯達詩精選集》外,還譯過墨西哥詩人帕斯(Octavio Paz)的詩。陳黎從譯詩經驗中汲取創作養分,例如1980年3月21日瑞芳永安煤礦場災難的〈最後的王木七〉,以獨特的亡者視角和語氣,結合抒情與敘事的詠歎形式即為一例。1980年代後期,陳黎詩作漸呈後現代、後殖民混融的風格。聚焦花蓮風物、揶揄政治符號,詩作中帶有臺灣社會變遷過程中幽默、辛酸的色調。
1995年以詩集《島嶼邊緣》標誌了寫詩的新向度,從島嶼的邊緣出發,瓦解並重建流動的「中心」觀點。1999年的《貓對鏡》,則以更自在遼闊的方式鋪展臺灣不同族群的文化差異。近10數年來,陳黎寫出不少文字、圖象、符號的拼貼詩,他的後現代詩常藉漢字聲音與字形的排列,傾斜平凡無奇的事物,使之產生新的美感。近期出版詩集《輕/慢》(2009)、《我/城》(2011)、《妖/治》(2012)、《朝/聖》(2013)、《島/國》(2014)等。其中《朝/聖》獲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獎:圖書類新詩金典獎」(2013)殊榮。知名散文著作則包括《彩虹的聲音》(1992)、《詠嘆調》(1995)、《聲音鐘》(1997)等。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636
原著名稱(中文): | 〈醇厚的人情,驕傲的山水-寫我的家鄉花蓮〉 |
---|---|
原著名稱(英文): | Pure Emotions, Proud Landscapes-Hualian, My Home |
發表年: | 1985 |
選集名稱: | 《聲音鐘:陳黎散文1974-1991》 |
作家: | 陳黎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1997 |
ISBN: | 9789578399259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現已絕版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