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戴華萱
小說〈彈子王〉(1988)以一群血氣方剛的專科生為主角,因為在升學主義掛帥的臺灣教育環境中找不到學習成長的熱誠與成就感,便群聚在當時被視為時髦娛樂的彈子房中消磨光陰。彈子房,也就是撞球間,在1970至1980年代的臺灣,向來被視為青少年逞兇鬥狠、打架鬧事的場域,常出入者往往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籤,甚至學校還會給予記過的處分。而這群在制式的學校體制中找不到學習慾望的青少年,果然因經常曠課、飆罵髒話而遭退學。作者郭箏彷彿藉由這群退學生的口,隱約道出學校呆板的教育環境扼殺了年輕人的成長:哈佛博士與彈子高手孰優孰劣?在重視學業成績的社會環境中不言自明。而這群被退學的青少年,就在最後一場學校的考試卷上畫滿大小烏龜表達他們對制式教育的不滿與控訴。
雖然在學校教育中沒有獲得任何的學習成效,主角阿木反倒是透過撞球技術的精進,從一個膽小怯懦、一無是處且完全沒有自我主張的超級蠢蛋,逐漸摸索出自我存在的價值;也就是說,經由制式教育以外的途徑,阿木反倒獲得了成長的可能。而教導阿木學會打撞球的,是一群原本不斷欺負、取笑阿木的同學。但向來孤單的阿木,因渴望在成長的過程中能擁有同儕友誼的滋潤,總是逆來順受、打不還手,由是結交了人生中的第一批朋友。在學習撞球的過程中,從一個一開始只能坐冷板凳陪狗玩的生手,到後來得以在球枱上縱橫掃蕩,其叱吒風雲,打球時神采飛揚、精神抖擻的模樣,彷彿經歷了一場人生的蛻變。他也將這群狐群狗黨視為引領他走向探索自我的指導者,讓他從一個一無是處的笨蛋,從而在撞球枱上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感。
然而,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更大的挫折與考驗,阿木在一場械鬥意外中失去了雙掌,這無疑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打擊。但阿木並未因此隱退江湖,反倒愈挫愈勇,練習尤甚於昔,最後技進一籌。即使無掌,他仍能神準無比,在比賽中勝過國手級的教練,躍升為撞球界的奇才。這一場比賽無疑是阿木生命中的成長儀式,讓他從技術精進的層面提升到心靈成長的層次,領受到成長過程中其實無需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與看法,如何活出屬於自己的光采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文/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戴華萱
郭箏(1955-),本名陶德三,正式學歷只到初中,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今世新大學)編輯採訪科肄業後,至印刷廠擔任撿字工人,同時開始提筆創作。1984年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了〈好個翹課天〉,以詼諧筆法將青少年的叛逆、頹唐、輕狂刻劃入微,同時嘲諷了臺灣升學體制的刻板僵化、怪誕荒謬,此作不僅獲得讀者熱烈的回響,也引起了文壇的矚目。
自幼受到祖父陶希聖(著名的中國社會經濟史專家)的文學啟蒙,尤其熱愛《水滸傳》這一類具俠義情節的綠林豪傑故事,因此他筆下的小說人物多帶有幾分俠氣,第一篇發表的小說〈冤枉啊,大人!〉(1983)就以鄉野俠義的傳說為背景,日後更撰寫出版武俠小說:《少林英雄傳》(1987,筆名應天魚)、《龍虎山水寨》(1990)、《鬼啊!師父》(1997)。此外,因喜歡閱讀稗官野史的緣故,也寫了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如煙消逝的高祖皇帝》(1994)。
1991年,郭箏專職寫作;因家計所需,同時編寫劇本。1992年以〈上帝的骰子〉獲第十屆洪醒夫小說獎,也多次榮獲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虎頭將軍》(1981)、《國道封閉》(1992)、《上帝的骰子》(1992)、《彈子王》(1993)、《去年冬天》(1994)、《匪諜週報》(1996),以及廣播電視金鐘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等獎項。2002年更以電影《挖洞人》與導演何平共獲法國杜維爾亞洲國際影展最佳編劇獎;2007年則擔任吳宇森導演的《赤壁》編劇。近年將心力投注於電影、電視編劇,但仍持續最喜愛的武俠小說創作。著有短篇小說集《好個蹺課天》(1989)、《上帝的骰子》(1993)、《最後文告》(2003)。
原著名稱(中文): | 〈彈子王〉 |
---|---|
原著名稱(英文): | King of the Pool Players |
發表年: | 1988 |
選集名稱: | 《彈子王》 |
作家: | 郭箏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黃瑛姿(Hwang, Ying-tsih)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6 |
ISBN: | 9571141666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26742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taipen.org/03_3.html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中華民國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