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戴華萱
康芸薇的小說〈十八歲的愚昧〉(1967),以一個十八歲高三女學生的友誼、親情和師生關係作為故事的發展脈絡,娓娓道出她的成長困境與啟蒙,以及如何領悟豁達的啟蒙成長。
從高中最後一學期的註冊日開場,主角方宜安和同窗好友們相約到校,在互相抄襲寒假作業的嘻笑聲中完成註冊,再一起到戲院看《羅馬假期》,表現出如親姊妹般的情誼。開學典禮時因在台下聊天而慘遭教官點名,卻也以「名傳學校」來調侃對方,可見其好情感。學校的制式教育引不起這群高中女生的興趣,在等候老師進教室的空檔,或講笑話,或合唱軍歌,讓班上洋溢著歡樂無比的氣氛。再者,還有同學們一同協力參加班級壁報比賽獲得冠軍的喜悅……。
這些與死黨們共同製造的生命片段,是注重同儕情感的年輕女學生極重要的成長養料。而這群女高中生頻頻在課堂上傳紙條聊天和關心老師的八卦消息,幾乎沒有學習慾望,成績雖不理想,但卻始終沒有背負太多升學壓力。這是因為在臺灣傳統觀念裡,女性最後終得走入家庭、相夫教子,因而造成了不鼓勵女性擁有高學歷的現象。在家庭方面,主角方宜安雖然家境優渥,卻因父親事業繁忙和傳統父親的權威,而拉開了父女間的距離,更因母親的外遇和父親的再婚而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家庭的破裂,雖然讓宜安對婚姻望之卻步,但她仍對愛情懷有憧憬,也渴望能像童話故事般得到王子的寵愛。在愛情與婚姻觀達不到平衡的她,由是產生了成長困惑。
宜安對愛情的困惑進一步投射在師生關係中。由於新來的國文男老師博學風趣且關心學生,又有拉小提琴的才華,自然成為年輕女學生孺慕的對象。就在高三畢業考後一次偶然的獨處機會下,老師竟強吻了宜安,宜安雖受到驚嚇且憤怒,但又難掩對男老師的愛慕,心情由不解、心神不寧、哀傷到羞恥,在「老師是否玩弄感情」的疑問中質疑了自我的存在感,畢竟初吻對年輕女孩來說是十分值得珍藏的記憶。最後,宜安終於在廟裡的靜坐中領悟到:自己的純潔並不因為親吻的行為就遭受玷汙,而渴求被愛也是本能,更無需覺得羞恥。當她走出了這一段成長迷惘後,不僅能和在路上偶遇帶著妻小的國文老師大方的打招呼,也能和好友述說這段過往,這就表示她已能坦然的面對自己的生命,突破了成長的難關。
文/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戴華萱
康芸薇(1936-),河南人,生於南京,小名「福記」,1937年因發生蘆溝橋事變,被祖母帶回河南度過童年,幼時進戲園看戲的經驗,成為她最初的藝術啟蒙。1946年回開封與父母重逢,1947年第一次上小學就讀二年級;1949年因戰亂隨祖母和叔叔來到臺灣,跳讀五年級,與父母、姊妹、弟弟再度長期分離。就讀板橋中學時,因作文成績表現亮眼而被選送到教育局,堪見作家之早慧;畢業後任職於臺灣漁產運銷公司,擔任文書,現已退休。康芸薇曾說,希望將亂離時代存藏不了的童年往事寫下來,是促使她走上寫作之路的推手。
進入職場後,康芸薇開始發表作品,1960年始有〈安嬿〉刊登於《中央日報》副刊上。此時期多歌頌人生光明面,風格趨於唯美浪漫;1963年結婚後,轉而書寫女性婚後對家庭與兩性關係的深切體悟,在平實的敘述中顯得真摯而詼諧。現實生活中的康芸薇也因忙於家庭,自1968年《兩記耳光》出版後幾近停筆20年。評論家水晶讚譽康芸薇筆力直追同樣擅寫婚姻與愛的英國女作家珍.奧斯汀;作家白先勇則形容康芸薇的小說是「棉裡藏針隱而不露」,表面看似平凡,但字裡行間卻處處透露出對人性敏銳的觀察。
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幼獅文藝小說獎、九歌散文獎等。著有《這樣好的星期天》(1966)、《兩記耳光》(1968,兩度易名再版:《十八歲的愚昧》(1970),《良夜星光》(1983))、《十二金釵》(1987)、《覓知音》(1994)、《我帶你遊山玩水》(2004)等書。
原著名稱(中文): | 〈十八歲的愚昧〉 |
---|---|
原著名稱(英文): | Foolish Eighteen |
發表年: | 1967 |
選集名稱: | 《良夜星光》 |
作家: | 康芸薇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黃瑛姿(Hwang, Ying-tsih)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1968 |
ISBN: | 9576391385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15243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taipen.org/03_3.html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中華民國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