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戴華萱
小說〈花開時節〉(1942)寫於日治末期,由女作家楊千鶴細膩地道出中上階層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後,時值青春期的女學生面對「畢業即結婚」的既定命運,內心所萌生的茫然、不安之感,進而透過女主角惠英反思女性自我存在的意義與成長的可能。基本上,在重男輕女且多數貧困的傳統家庭,臺灣女性幾乎沒有機會接受教育,長大後便接受父母的安排嫁為人婦。而這篇小說則描述女性即使接受教育,也不過是為步入婚姻做準備而已,因此,學校的課程多安排學習茶道、花道、鋼琴、洋裁、烹飪等技藝,就學宛如進入「新娘學校」一般的婚前訓練所。而作者亦意有所指的感嘆:在傳統價值觀的制約下,即使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也無法自由掌握自己的命運與成長方向。
小說從校園的畢業季中展開,描寫出已訂婚的女學生們畢業後即將進入婚姻的各種複雜心情:感傷、忐忑、憧憬、惆悵。果不其然,畢業不到一年,就有一半的同學出嫁,緊接著隨即升格成為母親。這些女性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完全接受長輩安排的對象;在她們心中,結婚就是女性步入成年,正式向錦繡般的少女時代告別的成長儀式。但令人惋惜的是,女性卻也往往在進入婚姻後停止學習成長,鎮日在柴米油鹽中打轉。女主角惠英目睹這一切,不禁對女性受到這種古老命運的安排感到迷茫與懷疑。惠英畢業後同樣也受到姑媽的逼婚,雖然她並未立即順從長輩的心意而步入婚姻,然內心仍充滿矛盾掙扎與莫可名狀的煩惱。爾後在兄長猶如教導者的信件中獲得選擇的力量,不僅鼓起勇氣拒絕了婚約,也不管當時年輕女性進入職場將招致左鄰右舍的指指點點和異樣眼光,惠英決意進入報社工作,在社會上接受人生的歷練,嘗試不同於一般女性直接邁入婚姻的成長方式。然而,是時臺灣正值戰爭的動盪不安,惠英因而在工作不久後辭職。儘管如此,楊千鶴的〈花開時節〉仍意味著一個女性對於自我成長方式可以有所選擇,更進一步走出了傳統臺灣女性一味聽從父命而未能自我決定生命內容的成長宿命。
小說最後透過回憶的手法,在以海浪的波濤比喻人生的各種挑戰後,結束於好朋友產子並與之分享生命開花結果的喜悅中。於此同時,作者則更進一步將生命的意義融入孕育新生命的成長歡樂中。
文/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戴華萱
楊千鶴(1921-2011),出生於臺北市南門口(今南昌街一段),1940年畢業於臺灣當時唯一的女子高等學府──「臺北女子高等學院」。畢業後一年,以洞見的文筆獲得西川滿的青睞,任職於日本人經營的臺灣最大報──《臺灣日日新報》,成為臺灣第一位女記者,負責「家庭婦女版」的採訪與撰寫。該版主要刊載與婦女息息相關的育嬰、保健、家庭生活,極具臺灣鄉土特色,如介紹充滿臺灣味的「魯肉」料理;另有採訪臺灣各領域卓越人物的報導:如畫家郭雪湖、文學家賴和等,為讀者帶來為之一亮的新氣象。1942年因戰爭縮減裁撤婦女版版面而離職,記者生涯雖僅十個月,卻是她自認為人生中最光輝燦爛的年代。
楊千鶴創作的顛峰期在1940至1943年間。1941年9月發表第一篇隨筆〈なきばば〉(哭婆)於《文藝臺灣》,1942年7月發表小說〈花咲く季節〉(花開時節)於《臺灣文學》,隨後廣受邀稿,陸續發表作品於當時著名的文學雜誌。1943年與林嘉雄結婚,育有一女二子。婚後因忙於家務及戰局惡化而停筆;戰後更由於禁用日語的語言政策而輟筆多年。1950年以「無黨籍」當選臺東縣第一位民選縣議員,次年亦任臺灣省婦女會理事等職,1977年7月赴美定居。直至丈夫辭世後,才又重拾文筆,1993年7月出版日文自傳《人生のプリズム》,1995年3月中文譯版《人生的三稜鏡》於臺灣發行,2000年將以往的日文、中譯文、演講稿等結集出版《花開時節》一書。2011年10月16日,病逝於美國馬里蘭州(Maryland)自宅,享年90歲。
原著名稱(中文): | 〈花開時節〉 |
---|---|
原著名稱(英文): | The Season When Flowers Bloom |
發表年: | 1942 |
選集名稱: | 《花開時節》 |
作家: | 楊千鶴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Janice Brown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1 |
ISBN: | 978957638565X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paper-republic.org/publishers/taiwan-literature-english-translation-series/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