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顏昀真
茶室是台灣特殊的妓女戶文化,以「喝茶」招牌之名,行皮肉生意之實,也與人口販賣的黑暗面密不可分。吳錦發的〈春秋茶室〉(1987),就以夾帶閩南語的生動口吻,訴說著青春正盛的少年,如何遇見一位被父母賣到茶室的少女,從而接觸到這世界最歡喜的初戀,與成人世界的黑暗故事。
主角「我」、富林、阿威、羅胖四位少年,是班上成績的「吊車尾」,平時就一起逃課,在林間打野食、抽菸度過他們的高二歲月。其中富林的母親以開茶室為業,有一位原住民少女因為家裡欠債,被賣到富林家的「春秋茶室」。但她不願意賣身,試圖逃跑,而經常慘遭富林母親的情人兼保鏢三郎的毆打。主角在第一次看到這位可憐的少女時,就無法將她的倩影抹去,甚至因為夢見她而有了青少年成長期的遺精體驗;另一方面,富林的正義感使得他看不下少女被這樣對待,於是富林偷偷地將少女藏在抽水站裡。這段期間,主角在和少女真實的相處後,初次嘗到戀愛滋味,他心中的情感奔騰無法抑止,最後從家裡偷了500元給少女當作逃亡旅費。雖然事後為此被父親毒打了一頓,但他不以為意,覺得自己畢竟是成功地保護了少女,成全了她的堅貞與他們潔白的愛情,主角甚至不再到竹林裡獵鳥烹煮吃食,因他從少女的堅強中學到每種生命都值得受到尊重。但這種成為「英雄」的天真,卻在少女再度被賣回茶室時徹底幻滅殆盡。少女在被押回的途中慘遭強暴,使她也不再妄想逃離茶室,她說:「我已經認命了。」
這是主角第一次遭遇世界上有這樣殘暴的事,「在昏暗的天色中,我十七歲的世界,驀地,徹底垮了下來。」主角想要聽到少女親口對他說:她永不屈服。然而卻只是看到少女和客人同進同出的畫面。最後主角在少女面前自殘,用兩刀割斷自己的愛情,也將自己的十七歲永遠留在那裡了。從此本來不愛讀書的他,不再玩耍,只是發了瘋地唸書。這個故事以最誠實的血淚描繪青春時總會對愛情無限地渴望,那美好也終將成為生命中最不可抹滅的風景,只是同時,當冷硬的現實來襲、看清自我弱小的痛苦,也終將迫使著人們刻苦銘心地長大。
文/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戴華萱
吳錦發(1954-),高雄美濃客家人,就讀中興大學社會學系時開始創作。畢業後前後擔任大眾與中央電影公司助理導演、編劇,《臺灣時報》、《民眾日報》副刊主編與主筆,以及行政院文建會副主任委員等職。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1979)吳濁流文學獎(1985)及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推薦獎(1987)等。
拍過電影的吳錦發,擅長將文學創作與視覺影像繫聯,使讀者感受鮮活的文字魅力。最受關注的作品,一類是一系列以美濃原鄉為題的創作:如被稱為美濃地方史的《靜默的河川》;被視為「青春三部曲」的〈閣樓〉(1997)、〈春秋茶室〉、〈秋菊〉,均以美濃為背景,愛情為軸線,書寫青春期的成長故事。其他如〈老鼠伯與他的鴨子〉、〈永恆的戲劇〉、〈兄弟〉、〈堤〉、〈蛇〉、〈大鯉魚〉、〈豬〉和〈被鰻突襲之金魚〉等九篇小說,也都是藉由書寫美濃反映台灣社會變遷的共相。此外,因受過社會學訓練,曾深入原住民部落觀察訪視,另一類作品就表現對原住民的關懷,除了在小說中以原住民為題材,如〈有月光的河〉(1981)、《燕鳴的街道》(1983),並編選小說選(《悲情的山林》,1987)、散文選(《願嫁山地郎》,1988)、原住民舞團的成長記錄(《原舞者》,1993)。在這些作品中,吳錦發始終呈現寫實主義的主調和強烈的人道精神。創作文類兼及詩、散文及小說,另有多部政治評論集。
原著名稱(中文): | 〈春秋茶室〉 |
---|---|
原著名稱(英文): | Spring and Autumn Tea House |
發表年: | 1987 |
選集名稱: | 《春秋茶室》 |
作家: | 吳錦發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1988 |
ISBN: | 9576741920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43046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