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戴華萱
在臺灣,有不少純男校和純女校的高中,原因之一,無非是希望這群以升大學為目標的年輕學子可以專心學業,能不被異性干擾而影響考試成績。但事實上,青春期旺盛流竄的荷爾蒙,不會因大學聯考就停止分泌,在這情竇初開的年紀,自然對異性充滿想像與憧憬。夏烈的這篇小說〈白門,再見!〉以詼諧逗趣的筆法,描寫了一群男校的高中生對一個住在一扇白門裡的可愛女孩有極度的興趣,她的白淨慧黠與氣質出眾的玉女形象,深深擄獲了這一群男孩的心。因為從來沒有人跟女孩交談過,也就不知道她的真實姓名,他們就以「白門」暱稱她,從此,「白門」不僅是他們茶餘飯後的閒談話題;更是成長過程中追求理想的動力與精神象徵。例如:參加校內籃球錦標賽就以「白門」命名組隊,慕名而來的觀賽者竟不計其數;慘遭留級者以「白門」砥礪自己,由此相信世界充滿希望;在考取大學的謝師宴上,這群大男孩紛紛舉杯為「白門」乾杯,彷彿「白門」正是他們一路衝刺聯考的成長動力。
大學四年,每個人經歷了各自的成長困境與磨難,嚴重者或因車禍喪失手臂,或為課業重擔而一病不起,或遭逢家道中落而破產的不幸;輕微者則是失戀、記過、延畢等。這群大男孩體驗真實人生的種種不順遂,在成長的苦澀中逐漸淬鍊出成熟的思想。唯一不變的是,在他們心中始終留存對「白門」的共同印記,雖然高中畢業後再也沒有見過她,但卻一致將「白門」視為純潔、希望和美麗的永恆象徵。直到大學畢業後在高中老師家偶然遇見「白門」,當他們真正的與「白門」面對面,竟發現雙十年華的「白門」剛嫁給一個50多歲的禿頭胖子,成為證券行的老闆夫人;他們唯一一次聽見她開口講話,竟是暢談麻將桌上的廝殺,其俗不可耐的模樣,完全顛覆了「白門」在他們心中的氣質女神形象。
「白門」真相的揭開,使得這群男孩多年來賴以依存的精神理想就此幻滅。幻滅,往往是成長的開始,而作者將時間點安排在男孩們退伍後即將步入社會之際,這也意味著他們真正揮別了年少時光,蛻變為大人,邁入人生另一個成長階段。
文/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戴華萱
夏烈(1941-)本名夏祖焯,生於北京,長於臺北,是名作家何凡(夏承楹)與林海音的長子。成功大學水利系畢業後赴美,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土木工程博士。曾任橋樑工程師、大地工程專案經理等職。1998年為了照顧父母返臺,開始在世新大學及清華大學等校教授近代外國文學、現代小說及散文、文學與電影、文學與科技等課程,是為跨領域教授文學的工程博士。
大學時開始創作,最引起轟動的是1963年發表在《中央日報》副刊的〈白門,再見!〉,此文以幽默感傷的筆調表現出青澀成長的主題,深受讀者歡迎。出國後因忙於工程論文及報告而擱筆,直至1990年才再度重返臺灣文壇,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說集──《最後的一隻紅頭烏鴉》(2000年改題《白門再見》再版),此書一出,就高居《聯合報》推介「最佳新書質的排行榜」4個月之久。1994年,夏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夏獵》獲「國家文藝獎」,此後再度沉寂;2006年獲得美國中國工程師學會頒發「科技與人文獎」。2008年再次復出文壇時,則一改專門創作小說的文類,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流光逝川》,集結21篇包含記憶、懷舊與知識性的散文;2012年出版《建中生這樣想──給高中生的17堂人生要課》,書中的17堂人生要課,分別介紹創造力、宗教、愛情、金錢、人格等事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原著名稱(中文): | 〈白門,再見〉 |
---|---|
原著名稱(英文): | White Gate, Goodbye |
發表年: | 1964 |
選集名稱: | 《最後的一隻紅頭烏鴉》 |
作家: | 夏烈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6 |
ISBN: | 9574443329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43408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