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江昺崙
〈泰雅女人和織布機〉是一篇討論文化失落的散文,以泰雅族老奶奶(Yaki,泰雅族語奶奶之意)傳承織布文化時所發生的遭遇,呈顯出作者對自身文化歷史正在流失的遺憾與感傷。
Yaki晚年在國家公園「展示區」裡面表演織布技術給遊客觀賞,宛如成了國家公園裡的「活道具」。雖然能夠織出美麗的布原是泰雅婦女的驕傲,然而,今日的Yaki不再是為了生活真正的需要而織布;每日重複的展演儘管看似在傳承文化,事實上國家公園裡的工作人員和往來如織的遊客中,鮮少有人能從Yaki生命的觀點來瞭解她,在這樣的情境下,Yaki只得不斷和織布機說話,甚至希望死後可以跟織布機葬在一起,因為她知道當她過世了,整個族群的文化、歷史都可能和她一起消失,一起走向墳墓……
織布機是泰雅的重要文化、也是族人情感之所繫,更代表著對故人濃濃的回憶。Yaki的故事,點出了族群與文化上的衝突: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一旦放到展示區之後,那種生命的力量就會消失,即使織布的技術被保留下來,但喪失了的是日常生活、精神信仰上不斷使用與創造的根源。
透過女性的眼光,作者細膩地書寫了Yaki身為泰雅族女性的生命經驗。她描寫花蓮縣秀林鄉是「背負觀光盛名與雛妓故鄉的矛盾部落」,這個對照意圖引起讀者們注意:Yaki的「死亡」之隱喻過去原住民部落受到外來政客、生意人的侵害,不少泰雅族婦女被買賣到山下從事性行業,喪失了生活的自由。此外,Yaki過去的記憶──從少女到婚姻的人生過程,也都必須建立在「部落」當中才有意義。當部落的族人都離她遠去,那麼她織出來那美麗的布,也就不再具有作用。
當部落已不再如昔,獨守在國家公園裡面的Yaki,她的後半生命是否也僅餘寂寥?利格拉樂‧阿(女烏)以獨有的女性觀點,加之以她對自身成長背景的融會,深刻反思了泰雅女性的生命歷程。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鄭慈瑤
利格拉樂‧阿(女烏)(1969-),排灣族,出身屏東縣來義鄉文樂(Pucunug)部落,族名Liglav A-wu,漢名高振蕙,父親是祖籍中國安徽的外省人、母親是排灣族。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創作組碩士。童年時期的阿(女烏)居住於眷村,因為父親的老兵身份,她將自己定位於「外省第二代」,使用漢名、說漢語、將自己視為漢人,在母親的教誨中,以此免去傷害。直到父親過世後,隨著母親回到排灣族部落,她才正視自己的原住民血統,並試圖追溯排灣族的母系社會文化,卻同時發現在臺灣的偏差教育及父權社會影響之下,這些特質正逐漸消失。有鑑於此,她著手記錄她所知道的原住民女性故事,集結而成散文集《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1996)。
阿(女烏)自述其書寫脈絡是由兩大階段前後連接的。一是受父親啟蒙撰寫日記開始,其後則受到前夫瓦歷斯‧諾幹的影響,開啟了她與現當代文學的重要接觸。1986年阿(女烏)擔任代課老師,與泰雅族的瓦歷斯‧諾幹結識,兩人皆成長於平地,參與原住民運動後遷回部落,重新認識部落並進行社區營造。1989年,兩人共同創辦《獵人文化》雜誌,為臺灣原住民自創的第一份人文刊物,深入各原住民部落從事田野調查,1992年改組成立「臺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這段經驗便成為她往後創作的根源。
阿(女烏)的創作以散文為主,由於身世的複雜性,使阿(女烏)從早期的「漢人認同」轉向「原住民認同」,致力於原住民文化推廣;過程中再覺察「性別問題」,使其長期投身原住民女性議題,書寫原住民女性的生命史,平實地彰顯出原住民族的現況與困境。2005年獲得賴和文學獎、2007年底起在原住民電視台主持「部落面對面」節目、亦曾擔任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講師、廣播電臺主持人,多重身分重疊之下,阿(女烏)期許自己:「人本來就是會變的,希望越變越好」。
原著名稱(中文): | 〈泰雅女人與織布機〉 |
---|---|
原著名稱(英文): | A T'ai-ya Woman and Her Loom |
發表年: | 1994 |
選集名稱: | 《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排灣女子的部落印記與人文筆記》 |
作家: | 利格拉樂‧阿(女烏)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Robert Smitheram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1996 |
ISBN: | 9575835387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star.morningstar.com.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paper-republic.org/publishers/taiwan-literature-english-translation-series/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