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洪珊慧
〈粥〉收錄於1985年出版的《雅舍談吃》,梁實秋在自序中提及,有人問他為何對飲食特別有研究,這一問問得他好生惶恐,自省幾曾有過飲食研究,只好「據實」回答:「只因我連續吃了八十多年,沒間斷。」梁實秋的妙答足見他獨特的幽默風格。
梁實秋有一篇著名的散文〈鳥〉,開頭第一句以「我愛鳥」點出主題,但是,在〈粥〉文中卻以「我不愛吃粥」開頭,以否定句帶出他小時候一生病就被迫喝粥的回憶,但是母親親手所熬的粥卻教他甘之如飴。母親不用剩飯煮粥,而是取生米淘淨,放入薄銚兒(有柄有蓋的小砂鍋)細火慢滾,關鍵是水要一次加足,不半途添水,如此費時熬煮的粥,黏和、軟爛、顆顆米粒完整生香,自然美味。
文中還提到幾種粥品,如北方人家的「菜粥」,加上大把白菜心,最後再灑上鹽和蔴油,別有風味。若是取嫩荷葉鋪在熱粥上,粥湯染成淡淡綠色,且有一股荷葉清香釋放,這便是「荷葉粥」。他更寫到北京的早餐有「甜漿粥」、「大麥粥」,是當年常見的庶民食物,然現已不見販賣。而臺灣流行的「清粥小菜」,有時在粥裡放入番薯同煮,正是從前貧困時代,以番薯取代白米果腹的餘緒,如今番薯翻轉身價變為養生食材,番薯粥也成了健康的代表。
作者稱「臘八粥」是粥類中的綜藝節目。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相傳農曆十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得道之日,又稱臘八。為了紀念佛陀成道,寺院會在這日舉行祭典,施粥濟眾。臘八粥綜合多種食材熬製而成,包括小米、紅豆、綠豆、糯米、老雞頭、薏仁米等五穀雜糧,與白果、栗子、胡桃、紅棗、桂圓、花生、杏仁等粥果,一同放入大鍋熬煮,另備一盤精緻乾果如瓜子仁、杏仁、葡萄乾、松子、蜜餞之類,最後放置粥面點綴。
梁實秋曾言:「偶因懷鄉,談美味以寄興;聊為快意,過屠門而大嚼。」透過飲食的書寫,懷想母親手藝與北京過往舊事雜憶,日常生活的飲食之事也伴隨著食物的滋味,由味蕾傳遞至心中。〈粥〉一文透過回憶兒時喝粥往事,作者於字裡行間亦透露著今非昔比的感概。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翟翱
梁實秋(1903-1987),本名梁治華,字實秋,浙江錢塘人。北平清華大學高等科畢業後,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主修英美文學,師從人文主義批評家白壁德,畢業後赴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進行研究。1926年返抵中國大陸,創辦上海新月書店,出任總編輯,後創刊《新月》月刊、《自由評論》週刊,並為《時事新報》等多個副刊之主編,同時於多所大學擔任教職。1949年來臺後,曾任職國立編譯館、臺灣省師範學院英語系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晚年旅居美國。
梁實秋創作文類橫跨論述、散文、翻譯、小說、詩,其中又以散文與翻譯二者成就最大。散文創作方面,梁實秋主張高雅節制,務去枝蔓,此番主張體現於其《雅舍小品》系列。《雅舍小品》初篇寫於1940-47年間,此時的中國正陷水火,然梁實秋以小品文之形式,寫日常周身所得,挖掘其中之理趣韻味,凸顯其獨具一格的審美品味:閒適。此種文學品味基奠於其無入而不自得的精神,將人生體驗提升至審美的境地;生之困苦未必可以超越,至少能在其中獲得「賞玩」的旨趣。梁實秋來臺以後乃至晚年的散文,仍延續著《雅舍》之精神,在《雅舍談吃》裡,美味與鄉愁交融,飲食之精工講究與文化之綿延不可二分。一生創作計40餘種,知名者如《罵人的藝術》(1927)、《浪漫的與古典的》(1927)、《文學的紀律》(1928)、《偏見集》(1934)、《文藝批評論》(1934)、《雅舍小品》(1949)、《雅舍談吃》(1985)、等。
翻譯方面,尤以翻譯「莎士比亞全集」最為重要。此外,還編纂《英國文學史》、《英國文學選》以及各式英語辭典,於英語學習上,有不可磨滅之功勞。
原著名稱(中文): | 〈粥〉 |
---|---|
原著名稱(英文): | Congee |
發表年: | 1985 |
選集名稱: | 《雅舍談吃》 |
作家: | 梁實秋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9 |
ISBN: | 9789574445806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38686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