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洪珊慧
對於母親與家庭的眷念,幾乎是琦君筆下永恆的主題。〈團圓餅〉一文憶寫中秋節時,她既無心賞月,也不想買月餅應景,只一心思念著當年母親親手所做的「團圓餅」。餅有甜有鹹,口味包括豬油豆沙、雞油豆沙棗泥、雪裡紅肉末等,「團圓餅」其實是母親對月餅的別稱,母親自有一套說法,她認為月亮是高高在天上、照亮世間的「月光菩薩」,怎麼可以摘下當作「月餅」吃掉呢?於是以中秋團圓的意義名之,象徵全家在這一天裡相聚。
然而有著「團圓餅」的中秋佳節,琦君家中並未一家團聚,因為遠在北京的父親遲遲未歸。白髮蒼蒼的外公總要她寫信給父親,要他快點回來,逢年過節一家團圓,一起吃著母親所做的「團圓餅」才是美好。母親則請老長工阿榮伯再去外面店家買一個時下流行、有小圓桌那麼大的「團圓餅」,掛在自己的房間裡。到了晚上,母親摟著琦君,呆看偌大的「團圓餅」,也對琦君說:「小春,寫封信給你爸爸,告訴他我們屋子裡有個大大的團圓餅,要他明年回來過中秋節,一家團圓多好?」一語道出對父親無窮的思念與辛酸的期待。琦君最後以「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雙關,既道出母女兩人對於父親的深切思念,筆觸亦乍然止於對經年滯留在外、缺席的父親的一絲怨與愁。
琦君筆下的母親,其實並非她的生母,而是對她疼愛有加的伯母葉夢蘭。琦君一歲喪父,四歲喪母,生母於臨終之際把哥哥和她託付給膝下無子的伯父。伯父伯母將他們兄妹視若親生,但伯父後來另娶了二姨娘,造成伯母不幸的婚姻。因此琦君筆下的母親形象,除了流露著慈悲佛心,也側寫了傳統婦女的幽歎。
琦君的懷舊散文猶如不按編年的自傳,透過書寫,將童年記憶、親故好友、家鄉人物一一細數。她尤其常以第一人稱「我」敘述,或化身童稚的小春(她的小名),在文本中重現舊日情景,更顯出回憶的真切。〈團圓餅〉一文書寫母親於中秋節思念遠方的父親,也道盡琦君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文/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洪珊慧
琦君(1917-2006),本名潘希珍,小名春英(小春),生於浙江永嘉,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於上海匯中女中、溫州永嘉中學、之江大學,並兼任浙江高等法院圖書管理員。1949年來臺,曾任高檢處書記官、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中央大學、中興大學等校。作品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散文獎、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獎、新聞局優良著作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散文集《煙愁》入選「臺灣文學經典三十」。中央大學設有「琦君研究中心」。
琦君1歲喪父,4歲喪母,由伯父母養育長大。5歲至14歲時,由家庭教師葉巨雄啟蒙,熟讀中國古典詩詞散文,奠定其扎實的文學根基。就讀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時,師從浙東詞人夏承燾,筆名「琦君」即為夏承燾所取。琦君的文風質樸清麗,溫柔敦厚,以散文聞名,近似建構個人自傳性的回憶錄。在她為數眾多的作品中,對於童年記憶、故鄉人事的書寫,流露出女性特有的細緻敏銳,讀來格外動人。
重要作品如散文集《煙愁》(1963)、《紅紗燈》(1969)、《三更有夢書當枕》(1975)、《桂花雨》(1976)、《細雨燈花落》(1977)、《留予他年說夢痕》(1980)、《水是故鄉甜》(1983)、《此處有仙桃》(1985)、《青燈有味似兒時》(1988)、《母心‧佛心》(1990)、《一襲青衫萬縷情》(1991)、《永是有情人》(1998),小說集《菁姐》(1956)、《百合羹》(1958)、《繕校室八小時》(1968)、《七月的哀傷》(1971)、《錢塘江畔》(1980)、《橘子紅了》(1991),評論《詞人之舟》(1981)、《琦君讀書》(1987),以及兒童文學《琦君說童年》(1981)、《玳瑁髮夾》(2004)等。
原著名稱(中文): | 〈團圓餅〉 |
---|---|
原著名稱(英文): | Reunion Cake |
發表年: | 1998 |
選集名稱: | 《永是有情人》 |
作家: | 琦君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5 |
ISBN: | 9574442748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15765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