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聶豪
〈口腹〉一文收錄於1993年出版,遠人的小品散文集《也想不幽默》。遠人除了作家身分之外,同時也是一名臺灣派駐美國的外交官。在這篇自述飲食觀的散文裡,可以看到在儒家文化氛圍下成長、復亦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作者,如何對東西方文化進行視域的融合,從而提出有別於前人的觀點。
在〈口腹〉一文中,遠人首先提到在基本的視、聽、味、嗅、觸覺五感裡,人類自古即有將「味覺」的重要性加以壓抑、忽略的傾向,人們這麼做的理由主要出於兩方面,一是意識形態的考慮,二是礙於經濟條件的不允許。前者如古希臘的伊比鳩魯學派、古印度佛教或中國的儒家,率皆奉行清淡簡約的飲食哲學,關於這類觀點,遠人並不加以反駁,僅是存而不論,因為他所要討論的乃是常民的生活飲食,與上述宗教學派追求形而上的超越性道德價值屬於不同範疇;至於後者,遠人則以為,現今文明社會發展已漸漸脫離早期物質貧乏的階段,講究吃食乃是生活中正當的享受之一,只要不過份窮奢極欲,亦不需反對追求一桌整潔精緻的食物。
〈口腹〉一文,大抵圍繞著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哲理展開。「口腹之慾」並非如從前所認為的毫不可取,即便是對待美食,只要正視心中的喜愛與飲食的需求,以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享受之,生理影響心理,自然而然能發展出積極正向的人格;相反地,若忽視這樣切身微小的需求,亦不能不說是一種對身心的戕害。文中也舉「秋風蓴鱸之思」故事為例:晉代才子張翰因見秋風吹起,想起了家鄉苑菜蓴羹、鱸魚膾的美味,因而感悟自己不應為名爵利祿繫留遠方,遂灑脫地辭了官位,歸返家鄉。可知遠人所推崇的美食家不只是單純的嗜愛滋味之美,而是能夠深深瞭解蘊含在食物背後的那份人文情懷,並且將飲饌滋味與立身處世的哲學連結在一起,進而躬行實踐的人。
最後,作者也大膽地提出,如果一個人對於小至日常飲食等器物層面都能認真對待,才能推想他在大處行事是否足夠謹慎;而能夠對各國食物兼容並蓄的人,也可說是一種民主思想的實踐。在現代科技逐漸將身體物化為客體,以科學理論精確控制飲食的今天,〈口腹〉提供了極有特色的思維面向,歸結地說,遠人所談飲饌之道,探索的是每個人原初的生命建構,甚至也影響及於一個人生命的氣質。
文/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聶豪
遠人(1946-),本名王立德,原籍湖北均縣。在臺灣南部的眷村長大,度過物資匱乏的童年。後就讀於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芝加哥羅耀拉大學歷史碩士。曾任駐芝加哥總領事館領事。中年之後開始筆耕生涯,曾獲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翻譯獎首獎及時報文學獎小說類首獎。現居紐約,在從事創作及翻譯之餘,亦在美國《世界日報》闢有「遠人近語」專欄。
遠人的小品散文風格鎔鑄文言、白話於一爐。精賅曉暢的修辭與溫厚濬雅的內容,近於吳魯芹的風趣幽默,但別有一份含蓄深潛的韻味,文學評論家齊邦媛謂其「講究推敲,謙抑為文,所以不露強烈突兀的情緒」。文章多寫一己之於世事的體驗及感悟,細密周至的文心,從容出入於中西文化之間,但仍堅持著古典的東方情懷,幽默中帶著悲憫,卓然自成一家。
著有散文集《也想不幽默》(1993)。另有短篇小說〈食有魚〉收錄於雷驤主編的《八十一年短篇小說選》(1993);〈遠人十句話〉收錄於隱地主編的《備忘手記:十句話完結篇》(1995);小說〈異鄉人〉分別收錄於楊澤主編的《異鄉人-第15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1992),齊邦媛、王德威主編的《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2004)。
原著名稱(中文): | 〈口腹〉 |
---|---|
原著名稱(英文): | Eating |
發表年: | 1993 |
選集名稱: | 《也想不幽默》 |
作家: | 遠人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1993 |
ISBN: | 9789575602604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8550664427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金石堂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