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玄奘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佘佳燕
〈恆久的滋味〉是蔣勳闡述味覺記憶的散文名篇。以散文抒寫美學思考的蔣勳認為,只要願意敞開身體的眼、耳、鼻、舌、觸覺等感官,便能悉心感受外在紛繁細緻的世界,此即所謂「美的覺醒」。而其中味覺不但是一種判斷,甚至還會隨著自己的人生過往經驗、記憶,一路不斷地成長、轉變,累積成為「生命的滋味」。他在這篇散文中,便以自己隨著年齡增長,依序經歷到的甜、酸、辣、苦、淡等各種況味加以比喻。娓娓書寫母親的菜色,與從母親那裡學會品嚐的各種味道。
五味雜陳的多層次味道,進入口中,不僅刺激味蕾,使大腦能夠判斷滋味,也豐富了精神內涵。蔣勳將味道與人生階段的不同領悟加以連結,如孩提時嚮往的甜味,就像人在幸福愉悅時,覺得甜蜜;青澀年少時,開始體會妒忌或失落的酸楚;成年人的放肆激動,猶如滿口的嗆辣;到了生離死別時,又能格外感受深沉莊嚴的苦味。作者對於各種味覺的形容,除了指向物理意義外,還涉及內在的精神意義。因此,「五味雜陳,說的是味覺,但也是人生。」人生已歷經各種滋味,所以「在甜味裡記憶幸福滿足,在酸味裡學習失落的悵惘,在辣味裡體會熱烈放肆逾越規矩的快感。」這些味覺,便是他實實在在的記憶,與不斷邁向成熟的象徵。
作者並回想往昔每逢過年時,母親按例總要蒸上一百個饅頭,以祭拜祖先。從挑選發麵的麵頭、慎重的煮沸蒸鍋裡的水,在氤氳蒸騰的白煙中,母親莊嚴肅穆的神情,傳達出她對生活的虔敬。這種態度感染了在一旁幫忙的蔣勳,他不但因此學會敬天祭祖的莊重,更從中體悟到那些透著淡淡五穀香的饅頭,是源於珍貴的麥子,麥子來自土地的孕育,土地的豐饒則要依靠充沛的陽光和雨水,這一切的富足仰賴上天對大地豐厚的恩賜,儘管看來平凡無奇,卻又無比重要。母親的饅頭散發著平淡悠長而且沉著的滋味,這便是最難忘的「恆久的滋味」了。正如《菜根譚》所謂的「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平淡,才有可能容納衍生出各種滋味,才是生命簡單樸素的原點。
文/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戴華萱
蔣勳(1947-),福建長樂人,生於西安,1950年因戰亂隨家人來臺,定居臺北。自幼在母親說書與父親古典文學的訓練下滋養創作的泉源。中學時一方面開始習畫,並大量廣泛閱讀世界文學經典名著;另一方面嘗試新詩及小說的創作,同時加入文藝研究社。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後,1972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1976返臺,後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使之成為包含文學、建築、戲劇等多樣內容的綜合性文藝月刊;1981年受邀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後任聯合文學出版社長,並於多所大學執教,曾任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七年,同時密集寫作、繪畫,多次舉辦書畫展,並為臺灣重要藝術展覽策劃或導讀,為國內知名的藝術評論家,近年戮力於美學藝術教育的推廣。
除了美學論述外,蔣勳的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兼及詩及小說。文風多變,時而淡雅寫意,時而華麗奢靡。唯一貫穿作品特質的,則是來自他對「美」的追求與堅持。曾獲1964年全省小說比賽第一名、1982年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1985年中興文藝獎、1988年播節目金鐘獎等獎項。著有詩集《少年中國》(1980)、《母親》(1982)、《多情應笑我》(1989)、《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2000)、《來日方長》(2007)等;小說集《傳說》(1987)、《因為孤獨的緣故》(1993)、《情不自禁》(2000)、《祕密假期》(2006)、《新編傳說》(2009)等;散文集如《歡喜讚嘆》(1987)、山水三書(《萍水相逢》(1985)、《大度‧山》(1987)、《今宵酒醒何處》(1990))、情書系列(《寫給Ly's M-1999》(1999)、《給青年藝術家的信》(2004))、美學系列(《天地有大美》、《手帖──南朝歲月》(2010)、《此生──肉身覺醒》(2011))、《少年臺灣》(2012)等。另有美學論述如《中國美術史》(1990)、《美的沉思》(1998)、《吳哥之美》(2004)、《美的覺醒》(2006)、《感覺十書》(2009)、《夢紅樓》(2013)、《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2014)等。
原著名稱(中文): | 〈恆久的滋味〉 |
---|---|
原著名稱(英文): | Lasting Flavor |
發表年: | 2005 |
選集名稱: | 《商業周刊》898、899期 |
作家: | 蔣勳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商業周刊 |
出版年: | 2005 |
ISSN: | 1021-9536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商業周刊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