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 藍建春
太平洋戰爭烽火煙硝瀰漫整個殖民地臺灣之際,「鐵血詩人」吳濁流利用疏散契機,將秘密完成的小說作品、分批帶回新竹老家。這部在動亂時局下完成的作品,正是吳濁流畢生的代表作,《亞細亞的孤兒》(1946)。
在這部長篇作品中,吳濁流刻意安排胡太明以知識份子的造型登場,從而展開殖民地臺灣、日本內地、中國大陸間三地經驗的鋪陳,藉以呈現出1930-40年代間東亞關係(臺灣、日本、中國)的圖像。小說主要人物胡太明,在殖民地出生、成長,一步步經歷殖民地體制不公不義所帶來的衝擊。作者乃逐步鋪陳出孤兒意識產生的歷史糾結:臺灣屬於日本之殖民地,卻為中國大陸所曾擁有,中國與日本處於交戰狀態,臺灣人民卻得要接受徵召前往中國戰線。展開大陸之旅的胡太明,也慢慢讓自己逐漸陷入這一族群矛盾的現實之中。
今日通行之中譯本分為五篇。主角胡太明成長於日、臺新舊思潮激盪的年代,其心思自有矛盾與敏感之處,青年時期,因著失戀的衝擊,傷心之餘決意遠離臺灣、前赴東京留學。在日本的所見所聞觸動了胡太明的內心,一方面,他欣羨於日本的文化與進步,一方面卻也開始反思身為臺灣人的夾縫命運。結束留學後,胡太明選擇前往中國大陸工作、生活、娶妻,在上海與南京,他感受到更接近於自身的祖國文化,卻又不時感到自身身分上的陌生突梯。而隨著中日戰事的爆發,返臺後的胡太明因著曾經居住在中國大陸的經驗,遭到臺灣總督府當局嚴密的關切,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在更加扭曲的皇民化運動下,胡太明以臺籍日本兵的身分被派往中國廣東,處在日本與中國之間,他終於失去了自己的身分立足點;在得知弟弟志南死亡後,胡太明精神崩潰,小說最後便結束於他的失蹤。
這部經典之作的主題意念,清楚指向殖民地的身分認同,從而吸引了好幾個世代的讀者,想要一探與自己的國家處境、民族認同其實甚為切身相關的這部作品。身處其間的胡太明,因而再也無法輕易將自己放在日本或者祖國的歸屬位置上。小說最後的失蹤情節,也因此充分展示了殖民地臺灣人自我身分追尋的開始:失蹤的結局或即意味著清理出既有的認同歸屬,儘管不必然表示日後的追尋最終將指向何方。極為典型地呈現出殖民地孤兒意識的這部作品,因而具體縮影了臺灣人的認同困境。
文/陳建忠
吳濁流(1900-1976),原名吳建田,字濁流。曾擔任公學校教師。1936年於《臺灣新文學》發表小說處女作〈水月〉。1940年,因日籍督學肆意凌辱臺籍教師,憤而辭職。1941年赴中國南京,任《大陸新報》記者。1942年返臺,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1946年出版撰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胡志明》。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民報》被停刊,結束其記者生涯。1964年集結臺灣本土作家,創刊《臺灣文藝》。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吳濁流的《胡志明》(改稱《亞細亞的孤兒》)將臺灣人的形象描繪成歷史變動中的「孤兒」,並批判皇民化運動。在「二二八事件」後,則以犀利的寫實之筆為戰後臺灣社會雕像,站在臺灣人立場嚴厲批判1945年來台灣接收的國民黨政權,小說〈波茨坦科長〉因此有特殊的時代意義。
吳濁流的小說中始終存在著對「身分」認同的課題,特別是臺灣人在時代變動中的定位問題。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19
原著名稱(中文): | 《亞細亞的孤兒》 |
---|---|
原著名稱(英文): | Orphan of Asia |
發表年: | 1946 |
選集名稱: | 《亞細亞的孤兒》 |
作家: | 吳濁流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Ioannis Mentzas |
文類: | 長篇小說 |
出版社: | 高雄:春暉出版社 |
出版年: | 2008 |
ISBN: | 986695059X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chunhuibook.pixnet.net/blog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春暉出版社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s://cup.columbia.edu/book/978-0-231-13726-3/orphan-of-asia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