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馬翊航
〈(不)逃逸路線〉收錄於蘇偉貞的散文集《租書店的女兒》(2010)。蘇偉貞父親從砲校副指揮官退役之後,以租書店營生。圍繞在書本中成長的她,追懷著文字啟蒙、父親與眷村空間的情感聯繫。父親離世,眷村遷變,她的書寫可視為某種悼念,亦銘刻了眷村與家族的雙重記憶。重回被她稱為「南都」的臺南,以及成長的「影劇三村」,她以步行的節奏,透過各自獨立卻又彼此串聯組構的篇章,挖掘出一條條重新進入記憶空間的路徑,重構一座漂浮於過去與現在之間的時光之城。空間與地景之所以產生意義,是因為人的生活經驗與記憶附著於其上,面對改建、遷變的眷村空間,所謂「老」家,所謂「舊」地,也被迫重新定義與想像。
〈(不)逃逸路線〉的篇名,暗示了她記憶路徑的特殊方向。文中,她沿著「走了幾十年」的「簡簡單單市場路」到影劇三村的市場吃早點,等同於進行了一段層層疊疊的記憶之旅。在這段路線中,有著眷村「遊牧性格」所組成的市場與聚落,也能嗅聞到「驛站民族」「雜食胃口」烹煮出的家鄉味,眷村特殊的生活情調在她筆下呼之欲出,「時間在這裡,沒更新也沒更舊,上了神祕奇異的釉色,洗也好,刷也好,比你記憶中的以前更像以前」。然而,變與不變同時發生,市場邊的美容院,過去是父親開張兩年不到的涼麵攤,當那些半夜父親批麵製醬的形影與氣味從時間的另一端傳來,現下與過往不斷交錯編織,她的「回家」,反而開啟了她在記憶中不斷跳接、遊走的「逃逸」過程。
她說:「重建記憶其實是一項很瑣碎的動作,尤其是重建成人以前的記憶。」(〈後南都主義〉)。面對既熟悉又陌生的眷村地景,她不只想按圖索驥,重現眷村,她更要寫出眷村人身處時間與空間的夾層,徘徊在追念與忘卻,回溯與逃逸之間的悵惘。
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徐禎苓
蘇偉貞(1954-),祖籍中國廣東,生於臺南。畢業於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系、香港大學中文所博士。曾任職於國防部藝術工作總隊、中央電台,擔任過《聯合報副刊》副主任、《聯合報》「讀書人周報」主編、淡江大學與中國文化大學教師等,現為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聯合報小說獎、中華日報小說獎、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推薦獎等,曾在 2011年參與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
蘇偉貞的作品專擅愛情和眷村題材。1979年,蘇偉貞初以小說〈陪他一段〉叩關文壇,以冷筆細膩書寫女性幽微情思。之後,出版小說集《紅顏已老》(1981)、《陪他一段》(1983)、《舊愛》(1985)、《熱的滅絕》(1992)、《魔術時刻》(2002)等,評論者王德威形容其文章「酷寂幽森」,森森鬼氣肖似張愛玲,並納入臺灣張派系譜之一。其中,《沉默之島》展演情慾烏托邦,越界性別的情節,翻轉既往情愛書寫,獲得中國時報第一屆百萬小說推薦獎,備受矚目。情愛書寫做為早期創作的媒材。
除了家庭男女情感題材,蘇偉貞的創作也回應了她的眷村出身和軍職經歷,如《有緣千里》(1984)、《來不及長大》(1989)、《離開同方》(1990)、等,以及長篇小說《時光隊伍》(2006)、散文《租書店的女兒》(2010)等,呈現眷村文化、南方生活和軍職體驗,並主編《臺灣眷村小說選》。另外,蘇偉貞在學術研究上致力於探索張愛玲及其影響,著有《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描紅: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等,並編選各名家與張愛玲的通信,輯成《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一書,為臺灣張愛玲研究的重要學者之一。
原著名稱(中文): | 〈(不)逃逸路線〉 |
---|---|
原著名稱(英文): | (Non-)Escape Route |
發表年: | 2000 |
選集名稱: | 《租書店的女兒》 |
作家: | 蘇偉貞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10 |
ISBN: | 9789866377716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sudu.cc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