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教授 蔡雅薰
短篇小說〈想飛〉發表於1976年7月15日的《聯合報》副刊,是叢甦為了弔念同在異鄉漂泊、最後選擇自殺結束一生的友人,所寫下的悲劇故事。
〈想飛〉的故事男主角沈聰,是一位從臺灣到美國求學的學生,因為龐大的經濟壓力加上語言不通,最後選擇放棄求學,到餐館打工。這樣單調無奇的生活日復一日,使得沈聰每晚都做著有黑影追逐的噩夢。一開始,他也像其他人一般,滿懷夢想來到紐約生活,可是環境的重壓讓他連寫信都提不起筆,不知道該如何向家人訴說現在的困苦。
他期待禮拜一的休假可以讓他喘一口氣、看幾場電影,以及到曼哈頓島(Manhattan Island)最南端的巴鐵端公園(Battery Park,又譯:砲台公園)沉思。看著公園內一座女神像下方寫著:「給我你疲乏的,貧窮的……那無家可歸的……。」沈聰意識到自己每晚被黑影追逐的夢魘,就是反映自己的無能、恐懼以及疲乏的心靈狀態。在空中展翅高飛的海鷗,使他想起自己6歲時,在北國大陸臨海的小村,放著紅點鵬鳥風箏,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等他一回神,才發現有一個陌生人正望著他,與他攀談。陌生人提議到附近酒吧喝酒,沈聰則因為失意而醉酒,被陌生人帶到陰暗的房間,他只覺全身無力,感覺濕潤的肉體在摩擦他的身體,他掙扎卻毫無用處,最後他不再抵抗,就這樣睡去。
不記得自己如何逃離那個陰暗的房間,也不記得如何躲避守衛的監視來到紐約中區的摩天大樓,沈聰站在65層樓的頂端,感受風的吹拂,他憶起自由飛翔的海鷗、兒時的紅點鵬風箏,最後,他揮舞雙臂,緊閉雙眼向前飛躍……
叢甦善用比喻與象徵來描寫人物心理,並運用象徵反映華人留學生的現實困境。「飛」是一種象徵,〈想飛〉中的沈聰,從童年飛到成年,從大陸飛到臺灣、飛到美國,卻從夢想的高峰跌入現實的深淵,最後他爬到建築物的頂端,飛向落地的塵土,飛向他以為的解脫。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鍾秩維
叢甦(1936-),本名叢掖滋,原籍山東文登,1949年來到臺灣。叢甦1955年起就讀於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於1960年代初即赴美深造,先後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取得文學與圖書館學碩士學位,而後任職於洛克斐勒圖書館,亦曾擔任國際筆會婦女作家委員會聯合國代表等職務。
叢甦少年時代就已熱衷於文學創作,作品曾發表在《新生報》和《中華日報》副刊,以及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等雜誌;而旅美求學初期,亦曾接受白先勇的邀請,刊登小說〈盲獵〉於《現代文學》。這一系列早期作品後來結集成《白色的網》(1969)和《秋霧》(1972)。然而在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間,叢甦因母親逝世與時局混亂等原因決定擱筆,直到1976的下半年,叢甦始重新提筆寫作若干小說,後結集成《想飛》(1977)。而1977年,叢甦去國後首次回臺探親,再次親炙故鄉的語言和文化,更激發她創作《中國人》(1978)收錄的系列小說。
較諸早期,叢甦在1970年代的作品關注的對象變得更加多元寬廣,字裡行間亦流露出鮮明的民族情感,這一差異固然和小說家離散的經驗互涉。但是叢甦較受評論者青睞的依然是她的早期作品──不論是歐陽子、抑或柯慶明主編的《現代文學》雜誌作品精選輯,叢甦的〈盲獵〉均被選為該雜誌代表性的小說之一,因其一方面得以被視為1960年代,年輕世代創作者效法卡夫卡的經典案例,而生動地呈現出當時知識界盛行的存在主義思潮。
原著名稱(中文): | 〈想飛〉 |
---|---|
原著名稱(英文): | Yearning for Flying |
發表年: | 1976 |
選集名稱: | 《想飛》 |
作家: | 叢甦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龐雯(Pong, Candice)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1977 |
ISBN: | 9570814063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41419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taipen.org/03_3.html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Taipei Chinese Center, International P.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