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生 俞雅文
於梨華是臺灣戰後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特殊的成長經歷促成了筆下一篇又一篇旅外情懷滿載的故事,而在這些遷徙、漂泊、離散、追尋的主題之外,她對女性自覺與成長的描寫亦值得注目。在她的故事裡,這些女性角色往往展現了耀眼的「覺醒」歷程,她們對自身的處境有所覺察,也勇於為自己尋找出路、安排未來。
〈柳家莊上〉亦是此風格的作品之一:故事的主人公翠娥,生活在抗戰後的柳家莊裡,丈夫和兒子長年在上海經商,留下她跟公婆和女兒在家中。日子原本過得平淡安穩,直到一個炎熱的午後,翠娥被當地漢奸鄉長強暴了,事情很快傳入強勢刻薄的婆婆耳中,盛怒之下就要將翠娥趕出家門,在翠娥公公及大姑的勸說下,才決定等兒子回家後再做打算。翠娥相信丈夫知道自己不是個輕賤的女人,好不容易盼回了丈夫,卻又因為忙於女兒的婚事而遲遲找不到機會開口。最後翠娥的丈夫從母親口中知道了事情的經過,憤怒的他原打算休了翠娥,待冷靜下來,才漸漸聽進了翠娥的解釋與哀求,不再決意要趕走她,但是,他仍打算順著兩人分隔兩地的狀況,從此與翠娥做一對有名無實的夫妻。翠娥雖不敢置信,但也知道無法改變丈夫的決定。隔天一早,家裡的丫頭遍尋不著翠娥,故事也隨著翠娥的失蹤畫下句點。
於梨華在一次訪問中曾提到,故事裡的翠娥原來的下場是跳河自殺,但沒想到故事刊出後收到許多讀者不滿的來信,認為翠娥沒有做錯什麼,不該是這樣的下場,她才又替故事重新安排了另一個結局。翠娥乍看之下是個典型的傳統婦女,她將自己埋藏在媳婦、妻子、母親這些角色背後,但其實有著對於自身存在及情慾的覺察與肯定,從在後院裡解開的胸前大襟鈕扣、對輕侮自己的鄉長脫口而出帶自己離開的要求,尤其是領悟到無法挽回丈夫心意的那一剎那,第一次直呼出口的丈夫的名字,在這一刻,她已不再只是誰的母親或誰的妻子,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故事結尾未曾交代翠娥的下落,也正是因為沒有誰可以告訴翠娥應該怎麼走、往哪裡去,這個答案,只有她自己可以替自己決定。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鍾秩維
於梨華(1931-),原籍浙江,出生於上海,1947年因父親被國民黨資源委員會派至臺中接收糖廠,遂舉家遷住臺灣。1949年考入臺灣大學外文系,但因就學期間英文考試不及格而被要求轉到歷史系。1953年大學畢業後旋即赴美深造,1956年取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新聞碩士學位。1975年第一次偕丈夫至中國探親,其後完成《新中國女性》(1977)和《誰在西雙版納》(1978)等作品,卻被國民黨政府認為是「投共」作家而加以封鎖查禁,至1980年代後期才得以解禁。目前定居於美國。
於梨華在大學時代就衷情於寫作,同時嘗試投稿,早期的作品曾刊登在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從而得到了重要文評家夏志清的注意。於梨華出版的作品質與量皆相當豐富,文類以小說為主,旁及散文和報導文學;知名作品如《歸》(1963)、《又見棕櫚.又見棕櫚》(1967)、《傅家的兒女們》(1978)、《屏風後的女人》(1998)和《秋山又幾重》(2010)等,其中尤以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最受讀者青睞和好評。這部小說的時間點為1950-60年代,主要的地點則在臺北,故事環繞男主角牟天磊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且順利找到工作後,趁假期返臺探親兼相親,這一事件展開,深刻地呈現出一代青年在定位自我和民族認同的過程中遭遇的苦悶。夏志清在為此書作的序文中指出,於梨華在《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一書已展現出足以代表她自己特色的文體──「精緻的形容比喻和鮮明的對話經營」。而本書更常被視為是臺灣「留學生文學」的代表作品。
於梨華的創作生涯曾經獲得美國米高梅創作獎(Samuel Goldwyn Creative Writing Award)首獎(1956)、臺灣嘉新水泥文藝獎(1967);且在1984-1985年間獲得傅布萊特獎金(Fulbright Fellowship)贊助,到南斯拉夫和當地作家交流;在2006年,更獲頒維蒙特州明德學院的榮譽文學博士,成績備受肯定。
原著名稱(中文): | 《柳家莊上》 |
---|---|
原著名稱(英文): | In Liu Village |
發表年: | 1952 |
選集名稱: | 《柳家莊上》 |
作家: | 於梨華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於梨華(Yu Li-hua),夏志清(C. T. Hsia) |
文類: | 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1988 |
ISBN: | 9573302586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59690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s://cup.columbia.edu/book/chinese-stories-from-taiwan-1960-1970/9780231040075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