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教授 蔡雅薰
〈失根的蘭花〉收錄於《旅美小簡》,是陳之藩最為知名的散文小品之一,亦已是中學教科書常見的選文。他透過自己身在美國異鄉的遊子視角,以花卉為借喻,在想像及思緒遷移中,層層地堆疊出濃郁的懷鄉之情。
全文依內容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先以朋友賞花之邀為開端,作者見到了花圃中被移植到美國的中國牡丹與雪球花,因而開始回想原鄉的一幕幕情景。文中寫道:「因為背景變了,花的顏色也褪了,人的感情也落了。淚,不知為什麼流下來。」景物的今非昔比,觸動著作者的情思,雖然筆調抒情地渲染憂鬱情懷,但仍以理性觀點對自身的情感進行更深層的剖析。
在第二層次,作者轉而回想年少時四處為家的意氣風發,與來到美國後情感的驟變。作者將自己喻為「蠶」,終領悟到從前即使遊歷於各地,卻並未離開過中國這片「桑葉」(原鄉),是以能有「到處可以為家」的豪情和餘裕。然而,離開故土、來到美國的他,方才真切感受處處皆無以為家的飄零心緒。
文末,作者援引古人「人生如萍」之語為對比,認為浮萍至少有水面可憑依,但遠離故鄉的自己,更若風中的飄絮;並提到宋代畫家鄭思肖的畫蘭故事,以無根的蘭花類比沒有家國故土的遊子──說明了此文的篇名由來。最後進一步說明個人生死與國家興亡間的關係,點出「身可辱,家可破,國不可亡」的遊子之心。
從故土到異鄉,從掙扎到認同,在飄泊的過程中,陳之藩重新理解到原鄉故土對他的意義。本文雖然僅藉著賞花之舉抒發情思,卻也如實地反映出所有僑居海外的遊子之心,可視為「留學生文學」最早的代表作品。而陳之藩不以慷慨激昂的筆調書寫離鄉之痛,轉以理性紓解己身鄉愁的心境變化,因此行文簡練而透徹,含蓄而節制,由此也見出他在理工科學背景與人文思素養二者間微妙的綰合。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鍾秩維
陳之藩(1925-2012),原籍河北霸縣,北洋大學電機系畢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理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在學科的範疇底下,陳之藩是接受電機訓練的理工專業人才,發表過上百篇論文、和專書數冊,但他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散文家,出版有《旅美小簡》(1957)、《在春風裡》(1962)、《劍河倒影》(1972)與《時空之海》(1996)等膾炙人口的作品集。1940年代,陳因收聽當時北京大學校長胡適的一段廣播演講,心生疑問,而致函請益,從此開啟兩人忘年之交的情誼,胡適與陳之藩往返的信件,後來結集成《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2005)出版。
陳之藩有系統的散文寫作,始於1955年赴美階段。他在1948年大學畢業後,以實習工程師的身分被派到臺灣製鹼有限公司;亦曾任國立編譯館自然科學組編審;1955年因胡適資助,和自己數年工作的積蓄,而得以出國深造。當時主編《自由中國》「文藝欄」的聶華苓趁機向陳之藩邀稿,這一機緣促使他完成《旅美小簡》中的文字。取得碩士學位後,陳之藩先在美國工作,而於1960年代數次回臺講學或演講,引起熱烈回響。1969年在美國官方的援助下,至英國從事研究,且取得博士學位。此後,陳之藩一方面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曾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波士頓大學;亦時常往返臺灣、香港間,擔任講座教授、或者舉辦演講,頗為活躍。
陳之藩的散文主要描寫生活在異國時的寂寞與憂鬱,較為人所知的如〈失根的蘭花〉。而陳文最受到稱譽的特質是其筆觸所顯示的情感和理性的均衡,換言之,他在書寫懷念故國的熱情時,能夠以簡練的文字加以節制,而不流於濫情。目前臺灣成功大學圖書館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均積極地整理、保存、與出版陳之藩的作品。
原著名稱(中文): | 〈失根的蘭花〉 |
---|---|
原著名稱(英文): | The Rootless Orchid |
發表年: | 1955 |
選集名稱: | 《陳之藩文集1: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蔚藍的天、旅美小簡》 |
作家: | 陳之藩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殷張蘭熙(Ing, Chang Nancy)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6 |
ISBN: | 9864176218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bookzone.cwgv.com.tw/book_BLC040.html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天下文化書坊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taipen.org/03_3.html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Taipei Chinese Center, International P.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