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彭玉萍
〈母親的小米田〉是卑南族作家巴代早期的散文作品,風格真摯樸實。其以原住民族的視角出發,發自內心最純粹的情感,書寫母親與小米田之間的互動,實則串聯起原住民部落的土地問題與小米文化的歷史。
在巴代的記憶中,童年他經常圍繞在母親的水稻田畔,與同伴追逐嬉戲,然而,隨著灌溉系統遭到颱風的侵害,水稻田漸漸轉為旱作,或者產權易主。巴代的母親也已經有六、七十年沒有機會能種植小米了,對於年老的母親而言,可以擁有短期種植的小米田令她雀躍不已;這片小米田的田園風光與童年的水稻田無異──母親以競選旗幟串起了鈴鐺,製作成田埂中央、用以嚇跑麻雀的道具。雖然小米田在收成後即將為地主收回,但母親仍然繼續奔走覓地,另闢田疇,如同年年吹來的風,也如同永遠不會缺席的麻雀,更喻示著野性、堅韌的小米芽苗,總會找到一線生機。
小米的種植與收穫,代表著母親對自身文化深深的感情。雖然那只是在臺北地主的同意之下所給予的有限栽種空間,但卻也揭示著:部落的土地已不再掌握在原住民族人的手中,許多的土地早已拋售、仲介給外地人,為外地人所擁有。
小米在原住民文化中具有神聖的價值,從種植到收穫,一連串的生活經驗,都維繫著部落的生活與精神信仰。可以確定的是「母親的小米田」是短暫性的存在,然而被母親恢復的小米種植與小米記憶,又該如何保存、延續呢?昔日,原住民慣習以輪作的方式維持地力,與自然環境共存;而如今原住民仍然以輪工輪作維持生活的境況,但此一方式卻是根源於傳統領地的喪失;兩相對比,今日原住民所面對的是更加嚴峻的現代性問題。
巴代在文中也提及李奧帕德(Aldo Leopold)的作品:《沙郡年紀》中的〈玉米田的風〉。巴代與李奧帕德,看似都是在反思著土地倫理的問題,但巴代更多的是對於土地文化投注的情感,如同巴代詠嘆給母親聽的、自己嘗試以族語書寫的小米田吟唱;古調吟唱的迴盪,傳遞著原住民文化與自然、宇宙間的循環往復。
當原住民的生活空間、文化結構、人的心思,都逐一改變時,不變的唯有母親永遠在尋覓著良田種植小米的單純之心,與巴代始終伴隨著母親吟唱的小米田古調;如何以自我的生活實踐,繼續傳遞部落文化的本質與精神,是現時臺灣原住民文化最重要的核心。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鍾秩維
巴代(1962-),卑南族,出身臺東縣卑南鄉大巴六九(damalakau)部落,族名Badai,漢名林二郎,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畢業。原本是職業軍人,後來轉入寫作,作品〈山地眷村〉(2002)等陸續取得文學獎肯定,而《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2007)更榮膺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獎」的殊榮,遂使巴代成為兩千年以來臺灣文學場域裡,最具聲譽與代表性的原住民族作家之一。巴代大部分的作品環繞他的故鄉──臺東縣卑南鄉的damalakau(大巴六九)部落──的人物和故事加以展開;表現上一方面詳實地援引史料文獻,鋪陳田野調查所見,一方面陌生化以小說性的情節與形式,差異化以省籍、語言和發展的不同觀點,從而深刻鮮明地呈現出戰前戰後原住民族以及部落的歷史嬗變。
得到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的長篇小說《走過── 一個臺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2010),宜可視為截至目前,巴代視野最遼闊、結構最恢弘的作品。此一長篇小說以damalakau部落的卡沙一為第一人稱敘述者,述說一段在日治時期被徵召到中國作戰,卒因國共內戰而滯留大陸,闊別近半世紀始得以返鄉的、被湮沒辜負的原住民歷史。不論時間空間的跨度、抑或形式內容的呈現,《走過》皆可以視為巴代書寫階段性的里程碑。2014年5月,中正大學臺文所舉辦「斯卡羅人的吟唱──第六屆經典人物『巴代』暨原住民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為目前對巴代文學最大規模的評價和討論;該研討會亦顯示出巴代對於當代臺灣文學研究重要的啟示與標誌性。巴代近期的作品另有《馬鐵路》(2010)和《白鹿之愛》(2012)等。
原著名稱(中文): | 〈母親的小米田〉 |
---|---|
原著名稱(英文): | Mother’s Millet Field |
發表年: | 2004 |
選集名稱: | 《薑路》 |
作家: | 巴代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吳淑華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山海文化雜誌社 |
出版年: | 2009 |
ISBN: | 9789868010116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tivb.pixnet.net/blog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山海文化雜誌社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尚未有資訊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