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金儒農
1966至1976年這段時間,在中國稱為「文化大革命」,幾乎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畸形而混亂的十年。當時毛澤東為了鞏固並強化自己的權力,鼓勵青少年破除老舊的傳統習俗,顛覆既得利益者,批判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這段時間,所有既存秩序都被破壞,可以依存的傳統價值也無法再維繫下去,因此也稱為「十年浩劫」。
思婷得到第一屆林佛兒推理小說獎的〈死刑今夜執行〉,就是在說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個故事。故事主角是個在監獄裡擔任獄卒的忠貞共產黨員李由,一天晚上,牢裡進來了三個年輕人,都是因為參與反動組織「自由與民主的呼聲」逮捕的死刑犯,隔天一早就得處死。其中一個死刑犯在臨死前,仍央求李由告訴他們前一天處死的同志,也是因為她的美貌而遭受獸行的金蓮的床位。李由出於憐憫告訴了他,而那人則在倒臥在金蓮的床位後,發出了悲鳴:「這是最後的晚餐啊!」三人抱頭依偎,李由不忍看下去而關掉了燈。豈料在凌晨五點,年輕人忽然呼號著「有鬼啊」,其中一個死刑犯被扼死在金蓮的床位上,另外兩個人則宣稱看到一個女鬼淒厲的掐死那人……
大體說來,這是推理小說基本套路「密室殺人」的變形,一個房間被嚴密的看守著,裡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進不來,而同樣是革命份子,同處一室的另外兩個人更不可能殺害自己的兄弟。甚至,處死三人是早晚的事,究竟是什麼動機讓人需要提早執行其中一人的死刑呢?
透過短短的篇幅,思婷呈現出一個充滿矛盾卻引人入勝的殺人現場,但在同時,他也創造了一個擾人的情境。也就是在一般推理小說慣常扮演正義形象的「偵探」角色,在這小說中卻是由無惡不作,滿腦利益的公安局長擔綱演出,讀者既無法認同偵探的身份(他動用權勢強搶民女,還姦淫了金蓮),也無法期待破案的到來(因為隱約察覺到殺人動機似乎並非為了私欲),那該如何經營結局,便成為了作者的困境。而作者帶給我們的結局,但也再一次提醒我們,只有在那樣的時代,才可能有那樣的情節。
文/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金儒農
思婷(1948-),本名陳文貴。出生於廈門,後於1969年因文革的緣故,下放至福建山區強迫農改。1978年輾轉移居香港,以一枝筆謀生,初期雜文、報紙專欄、武俠小說什麼都寫,最後靠劇本得以穩定餬口。1989年又為了要幫中影寫《販母案考》的劇本,移居臺灣。1998至今定居北京,仍以編劇為生。
思婷的人生有點像那個顛沛流離時代的文人縮影,到處為家,也到處都不是家,他的廣東話有口音,所以香港人不認為他是自己人;他來臺灣,以香港知名編劇為稱號;回到中國北京,卻又被稱為臺港知名編劇。他總是在遷徙,而無法找到一個定居的位置。不過在編劇上,倒是繳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曾兩度獲得行政院新聞局評選優良電影劇本(1990《燒郎紅》、1993《格老子的孫子》)。也參與風靡兩岸的《包青天》、《鐵齒銅牙紀曉嵐》、《原鄉》的編劇創作。因紮實的時代考據與故事設定,多以古裝劇為主,其中知名劇作《神醫大道公》、《趙氏孤兒》也出自他手筆。
會創作推理小說,是因為移居香港期間,某日在書報攤看到來自臺灣的《推理》雜誌,讀了之後發現自己似乎也可以,於是寫了〈神探〉(1986)投稿,被《推理》主編林佛兒大為讚賞,打了越洋電話邀稿,這才又寫了〈好好拍照〉(1987),而後陸續發表了〈死刑今夜執行〉(1988,林佛兒推理小說獎第一名)、〈客從臺灣來〉(1989)、〈最後一課〉(1990,第二屆林佛兒推理小說獎第二名)、〈一貼靈〉(1991,第三屆林佛兒推理小說獎推薦獎),他的推理小說多與文革、六四時期的中國有關,是臺灣推理小說中相當難得的一抹風景。
原著名稱(中文): | 〈死刑今夜執行〉 |
---|---|
原著名稱(英文): | The Execution Will Take Place Tonight |
發表年: | 1988 |
選集名稱: | 《死刑今夜執行》 |
作家: | 思婷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要有光出版社 |
出版年: | 2013 |
ISBN: | 9789868839489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4184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