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金儒農
故事始於驚雷,原來是美國密西根湖裡一具早已被湖水蝕爛的屍體的「他」,自長眠中被喚醒。死後百年的未來人類發現,在強力電擊下,這具屍體的腦殼居然仍有回應,基於實驗心理,他們組成科技小組,「試著根據他的腦殼模擬出過去的溝迴」,希望可以知道是否可以透過這種模擬過程還原他原生的記憶。
在確定他的智力並未泯滅的前提下,科技小組試著用無數的視覺影像召喚他的記憶,不失所望的,「當注視一隻蕃薯形狀的島嶼時,他竟然啊啊地叫了幾聲」,而後的「蘆葦、竹林、木瓜、香蕉、夾竹桃、玉蘭花」等等物品更進一步的喚醒他的記憶。他也才知道自己原來是百年前的台灣人,為了公務搭上從芝加哥飛往紐約的飛機,途中遇到什葉派回教徒劫機,於是成為擺盪在湖中的一抹幽魂。
確定自己的身世後,他決定回家,回到那個如今已經是「全世界票選第三酷愛的度假勝地」的臺灣,然而家鄉早已面目全非,「眼前這樂園是乾淨的、清爽的、整齊的、安寧的」,跟他記憶中1980年代臺灣的「繁華、骯髒、擁擠、嘈雜、墮落、混亂」完全不同。於是他脫離了既定的旅遊團行程,在山間與水澤終年遊走,只為找到他內心的那個臺灣。
這是一篇非常平路式的科幻小說,在故事裡,她毫不吝惜的展現對臺灣主體的探索與關愛,主人翁即便到了未來,也得返回故鄉,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同時也對資本主義提出質疑,臺灣變成遊樂園形式,卻反而讓人找不到生存的意義,這剛好與「他」記憶中,小孩對於迪斯奈樂園的興奮之情,有著諷喻性的對照。
平路透過這篇小說表達對1980年代臺灣的憂心,當時臺灣爭相競逐金錢遊戲,忽略了自己的位置與歷史的縱深,臺灣成為後現代主義式的擬象拼盤,自然、土地已經被商業化割裂為消費符碼。所以平路只好布置了那麼一個虛無的結局:衣衫襤褸、髮散鬚長的他,遍尋不到心中臺灣,一日在斷崖絕壁處找到一塊石碑,標記了在2040年,臺灣島讓售與迪斯奈樂園全球公司。面對此情此景,「他」只能哼著小小世界的曲調,自懸崖一躍而下,葬身太平洋中。對平路而言,這或許就是當時的臺灣人所可能迎來的結局。
文/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王鈺婷
平路(1953-),本名路平,生於臺灣高雄市。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愛荷華州立大學數學碩士,曾任《中時晚報》副刊主編、《中國時報》主筆、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創作以小說為主,兼有評論、散文等,曾獲聯合報小說首奬、時報文學獎首屆劇本首獎等獎項,作品包括小說集《玉米田之死》(1985)、《樁哥》(1985)、《五印封緘》(1988)、《紅塵五注》(1989)、《捕諜人》(1992)、《行道天涯》(1995)、《禁書啟示錄》(1997)、《百齡箋》(1998)、《凝脂溫泉》(2000)、《何日君再來》(2002)、《東方之東》(2011)、《婆娑之島》(2012)等;散文集《讀心之書》(2004)、《香港已成往事》(2009)等,劇本《是誰殺了×××》(1991)。其中《行道天涯》與《何日君再來》並有多國譯本。
身兼新聞人、文化人、政治評論家與小說家多重身分的平路,早期作品如〈玉米田之死〉、〈椿哥〉皆以男性敘述者為觀點,不僅自外於女性敘述傳統,其關懷視角著眼於政治、社會與認同等公領域,並以小說的結構形式為人稱頌,也將題材擴展於科幻和後設小說。平路於1990年代中期完成的小說,為其創作歷程中鮮明的分界點,透露出女性的視角,如《行道天涯》拆解戒嚴時期的歷史記憶,重現孫中山和宋慶齡的愛情故事;《何日君再來》則以一代巨星鄧麗君為範本,呈現出戒嚴時期國共鬥爭的肅殺氛圍。近作《東方之東》,挖掘鄭氏王朝的歷史,以寓寫當下的臺海關係;《婆娑之島》則類比十七世紀荷蘭總督的愛情故事和2000年美國高官的緋聞案,隱喻臺灣小島的歷史處境。平路的創作,展示由家國歷史出發,而後找尋女性定位的過程,其作品都從臺灣歷史時空發聲,以性別議題為縱深,貼近臺灣政經局勢的脈動,並在身分認同、重述歷史等議題上,演繹出多重向度,展現出臺灣女性書寫的豐富面貌。
原著名稱(中文): | 〈驚夢曲〉 |
---|---|
原著名稱(英文): | Dream Awakening Song |
發表年: | 1985 |
選集名稱: | 《玉米田之死》 |
作家: | 平路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3 |
ISBN: | 9867810619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99285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