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李筱涵
溫泉,是臺灣重要的自然地質之一,泡溫泉,也是臺灣人解放生活壓力的重要方式。北投位在著名的陽明山西南山麓,距離臺北巿中心只有二十分鐘的車程,全年溫泉不歇。尤其北投溫泉水的乳白色澤,周圍環繞硫磺氣味,別具文學美感,總不斷吸引懷抱各種心情的臺北人前來,也屢屢有歷史故事發生。
郝譽翔的散文〈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出自同名作品集《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間》(2011)。此文中,作者借由追述北投溫泉,時而追述自己的成長經驗,時而講述城鄉奇談,寫出個人與土地私密的心靈成長生活誌。
在文章開端,敘事者「我」正翻閱1930年代臺灣才子呂赫若的日記,看著他記述對1943年發生戰事的臺北巿感到窒息,因而逃離到北投以溫泉療癒身心,使得敘事者「我」聯想自己身在1980年代解嚴後秩序躁動的臺北巿,也心生對溫泉療癒的渴望。活在不同時代臺北的「我們」,共同擁有一樣的憂傷,最終都選擇北投溫泉尋求解放。這造就了本篇篇名「我們」的意義。
而在「我」逃離臺北市中心之後,北投溫泉的硫磺味與山中樹影的迷離氣息,鋪陳出北投各種城鄉傳奇,「我」也頓時湧出許多兒時記憶。隨著「我」的視角在記憶中遊移,依循時序寫出北投的兩段歷史發展。老北投是傳統中國閩南移民的老巿街,新北投則是日治時期溫泉開發後的新聚落。
時序先是作者年幼的1970年代初期,地景是「老北投」,包括狹窄的中央南北路、無數的羊腸小徑、林立的店鋪、人情味十足的市場,充滿庶民味的市井氛圍。然後故事時間再跳到1987年,作者青春期的記憶,沿著溫泉路走著,漸漸來到「新北投」,濃厚的溫泉酒家風貌倏地浮現。
作者發現她的北投回憶在人生的旅程中竟如此鮮明,因此文章最末的「我」如此反問:「我真的離開了嗎?在離鄉近二十年後,我卻忽然不那麼確定了起來」。從地景勾勒出歷史記憶,才發覺自己未曾遠離溫泉的原鄉──北投。且,溫泉療癒著「過去與現在」的我們,洗出記憶,更洗去憂傷。
文/王鈺婷
郝譽翔(1969-),原籍山東,生於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央日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劇本獎等獎項,是為新世代頗受矚目的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洗》(1998)、《初戀安妮》(2003)、《幽冥物語》(2007)、長篇小說《逆旅》(2000)、《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2005)、散文集《衣櫃裡的祕密旅行》(2000)、《一瞬之夢:我的中國紀行》(2007)、《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2011)、論著《情慾世紀末: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論》(2001)、《大虛構時代:當代臺灣文學論》(2008)、電影劇本《松鼠自殺事件》(2007)等書。
郝譽翔的作品以小說、散文為主,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洗》出版後,豎立以情慾與女性自覺呈現的文學風景,郝譽翔特別擅長以細膩的筆觸處理情色主題,像是〈洗〉的女主角未婚前少女身體/情欲的解放,對比出婚後婦女身體/情欲的壓抑,郝譽翔深入放大女性身體的符碼意義,並將倫理道德、政治議題、時空放置、性別關係全部錯位,大膽的寫出女性的情慾經驗,也提供了檢驗臺灣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範本。王德威曾論之:「適於發揮誼屬女性的怪誕想像;藉一切倫理、政治、時空、性/別關係錯位後的可能,拼湊出我們不願正視的生命變體與異形。」
長篇小說《逆旅》是為郝譽翔創作的里程碑,從女性主義書寫轉變到自傳寫實,她以反思的眼光書寫自己的外省父親,在歷史洪流中,探究自己的歷史根源與身世追尋,;而曾改編為電影劇本的《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則是一部結合真實與虛幻的長篇小說,場景構設在一座美麗而神祕的島嶼,撲朔迷離的情節、無止盡的追尋,隱喻一場謊言與真實的迷藏。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7672
原著名稱(中文): | 〈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 |
---|---|
原著名稱(英文): | Hot Springs Wash Our Grief Away |
發表年: | 2011 |
選集名稱: | 《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間》 |
作家: | 郝譽翔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11 |
ISBN: | 9789574447527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00372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尚無英譯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