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劉正忠
洛夫於1959年被派赴金門擔任新聞聯絡官時,起筆撰寫〈石室的死亡〉前面數節。他在戰地停留十個月,旋即調返臺北。但前此才發生過八二三砲戰,雕堡間仍充滿砲聲、煙硝與血光。此一經驗與他個人的身世感受相結合(這時洛夫斷離母土與血親,已有十年,返鄉的願望遙遙不可期),在往後數年間不斷被聚焦或渲染。整組詩於1965年結集出版,計64首,每首10行。其中,「石室」與「身體」形成明顯的對峙關係:
我以目光掃過那座石壁
上面即鑿成兩道血槽(第1首)
「石壁」(指現實的地下坑道,也暗喻那個時代無所不在的禁錮感)阻絕了生機與自由,「目光」之急切推移,顯現主體極力掙脫空間束縛的願望。詩人以「觀看」代表主體的意向性,又以石壁被「鑿」出血槽,來誇大這種意向之強烈受阻,從而反襯出肢體行動之失能。當肉體被石頭所禁錮,觀看與流血成了被囚者最後的能耐,其間蘊含著無聲的悲哀。
事實上,「具體石室」僅出現於少數幾節,廣義的「情境石室」(彷彿置身墓穴一般的感受)則不斷被深化與擴展。死亡獨霸四方的意象,反覆在詩裡出現:
棺材以虎虎的步子踢翻了滿街燈火
這真是一種奇怪的威風
猶如被女子們折叠很好的綢質枕頭
我去遠方,為自己找尋葬地
埋下一件疑案(第11首)
「棺材」與「燈火」之間的死生對比,經由「虎虎的步子」的聯結而形成一種動態過程。「女子們-綢質枕頭」一方面表示死亡居然有著美好的觸感與魅力,另一方面也象徵性愛,床笫之間成了「如死」之「我」最合適的「葬地」。處於性的迷惑與死的絕望之間,生命本身就是一件待埋而無法破解的「疑案」。
綜觀整組詩,充滿了兩種暴力,一是世界欺人之暴(例如戰爭、刑求、血與傷、病與死),一是主體被激起的內發之暴(包含憤怒、慾望、仇恨、魔與獸)。為了處理這些暴亂,詩人煉出了一種斷裂、壓縮、喧嘩的語言,而又以每首兩段,每段五行的均衡形式加以節制。於是,審美傾向上的「晦澀」風格,存在主義的「虛無」哲學,超現實主義的「非理性」技法,也就成了這組詩的三大特色。
文/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劉正忠
洛夫(1928-),本名莫洛夫,生於湖南衡陽。1949年隨軍抵臺,先後畢業於政工幹校、軍官外語學校、淡江大學英文系。1954年與張默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長年擔任總編輯。洛夫早歲失鄉,對於戰爭、死亡、宗教等課題,體會極深。初期詩風頗受超現實主義影響,意象繁複濃烈,語言奇詭冷肅。1959年開始發表系列組詩〈石室之死亡〉,1965年結集出版,成為當時最受實驗精神與創造性的詩人之一。並曾於1961年發表〈天狼星論〉,與余光中展開論戰,1970年代以後,則與顏元叔等學院派詩評家及笠詩社新世代成員有所爭論,使他始終居於詩壇風暴的中心。
洛夫在中期以後,化繁複為精警,變尖新為圓熟,常藉日常情境呈現時代感受,以簡勁語言追摹古詩韻味,奇趣更高,機鋒更深。出版於1974年的《魔歌》,堪稱他詩藝上的另一個高峰。在這本詩集裡,他曾以「魔」來詮釋自我,從此被稱為「詩魔」。此後重要詩集尚有《時間之傷》(1981)、《釀酒的石頭》(1983)、《月光房子》(1990)、《天使的湼槃》(1990)、《隱題詩》(1993)等。他在1980年代以後,連續獲得中國時報文學獎推薦獎、中山文藝創作獎、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等之肯定,逐漸確立了詩壇大師的地位。1996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創作續有突破,2001年出版三千行長詩《漂木》,廣受好評。2009年出版《洛夫詩歌全集》,計四大冊,充分展示創作之豐富。晚近作品有《禪魔共舞》(2011)、《唐詩解構》(2014)等,歸於簡淡瘦勁,以境界勝。另有精選集《因為風的緣故》(1988)、《洛夫世紀詩選》(2000)、《如此歲月》(2013)等,呈現各時期之重要作品。洛夫書法亦自成一家,多次應邀至全球各地展出,為藝壇所重。
原著名稱(中文): | 《石室之死亡》 |
---|---|
原著名稱(英文): | Death of a Stone Cell |
發表年: | 1959 |
選集名稱: | 《洛夫詩歌全集IV》 |
作家: | 洛夫 |
原著語文: | 中文 |
文類: | 詩 |
出版社: | 臺北:普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9 |
ISBN: | 9789579547758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30309?loc=006_001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amazon.com/Death-Modern-Chinese-poetry-translation/dp/0963729705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