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吳雙
現代人以步調快速的生活節奏,經歷著倏忽而過的日常風景,生活壓力推動我們像機器齒輪不斷地轉動,再沒有時間將心靈沉澱,讓哲思或美感從生活朗現。而林清玄自1973年開始創作,尤以融合佛教禪理與東方文化美學的「菩提系列」散文,廣受讀者喜愛。以空明清雅的獨創文風,將生命經歷與體悟,浸潤禪意,用文字啟明人心,展現沖淡平和的生命情懷,給予我們另一種思考與體悟。
〈佛鼓〉一文記敘作者短居於臺灣南部佛寺,為看早課而晨起,寫下佛寺晨鐘的莊嚴肅穆、佛鼓震動人心的感動,寄寓不必語言而心靈寧靜致遠的感悟境界。文章從清幽靜謐的佛寺晨景起筆,並以豔麗明亮的鳳凰木對比寺外單純沉靜的菩提樹。菩提樹乃佛陀成道之處,而佛陀成佛前的俗世身分是悉達多王子。鳳凰木的豔麗明亮,好比年少王子的青春熱情;盤膝坐於菩提樹下的佛陀,歷經日月晴雨的四季變換、肉身慾望的痛苦、有情人世的眷戀與迷惑,最終堅強不屈地朝向自我內在修練靜定,悟道成佛,一如經歷寒冬、在沉默中精進自我生命的菩提樹。作者於此透過景物襯托人物精神,鋪墊出佛教文化厚度。
佛寺清晨以先叩鐘後擊鼓的方式開靜。晨鐘敲響一百零八下,象徵一個年歲的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合為一百零八;叩鐘的目的在於警醒,以沉穩悠揚的鐘聲,為三界眾生破除恐懼,安穩心靈。佛鼓則具有報時、集合僧眾功用。林清玄過去認為「神鼓童」(也稱為鬼太鼓)是鼓樂中的神鼓,但是當聽到佛鼓後,他體悟到神鼓童是人為藝術,為表演而鼓;而佛鼓單純為慈悲、渡化、行願而鼓,聲重傳遠,一如佛法,度除苦厄,令眾生離苦得樂,超越人世之境界。本文最精彩之處是描寫比丘尼在殿前擊鼓的情景。比丘尼氣定神閑擊鼓的身姿,「或緩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飆風」,鼓聲「密時如雨,不能穿指;緩時如波濤,洶湧不絕;猛時若海嘯,標高數丈;輕時若微風,拂面輕柔」,足見超越藝術,化於自然。作者比喻精妙,將動作、聲音形象化,使讀者身置其境,感受其情。文末,佛鼓響畢,卻感鼓音猶存,無聲勝有聲,妙不可言。作者透過流暢生動的描述,成功表現心靈與佛鼓自然冥和的感悟。
文章篇幅不長,但掩卷而思,餘韻無窮。在細膩溫煦的敘述中,書寫獨特的生命感悟經驗,照見佛法的空靜澄明,給予我們心靈悠然和諧感受。
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吳雙
林清玄(1953-),高雄旗山人。筆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天心永樂等。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今世新大學)畢業。曾任《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中國時報》主筆與《新象藝訊》總編輯等職。現專事寫作。
1973年開始創作,20歲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蓮花開落》。作品囊括諸多文學獎項,如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獎、中華文學獎、中央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等,連續十年被評為十大暢銷書作家。著作等身,創作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45歲錄製《打開心內的門窗》、《走向光明的所在》有聲書。1980年代後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新書,產量極高,十本「菩提系列」為其禪意散文的代表作。
作品有散文集「菩提系列」十書、《玫瑰海岸》、《白雪少年》、《好雪片片》、《鴛鴦香爐》等百餘種,有聲書如《打開心內的門窗》、《走向光明的所在》等,作品廣受讀者喜愛,1988年被出版界推選為年度風雲人物,1992年金石堂文化廣場統計為全國作家排行榜第一名。作品多次被編入臺灣、大陸、香港和新加坡的中文教材。
林清玄文字平易溫暖,將生活感受與體悟融合佛理智慧,或結合東方文化之美,展現沖淡平和的生命情調,富有感性,兼具知性,以豐富的文字作品和演講,成為廣大讀者的心靈導師,以浸潤禪意的文字啟明人心。
原著名稱(中文): | 〈佛鼓〉 |
---|---|
原著名稱(英文): | The Buddha Drum |
發表年: | 2004 |
選集名稱: | 《境明,千里皆明》 |
作家: | 林清玄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黃瑛姿(Hwang Ying-tsih)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10 |
ISBN: | 9789574447237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chiuko.com.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taipen.org/03_3.html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Taipei Chinese Center, International P.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