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應鳳凰
〈奴才〉發表於1979年《民眾日報》副刊。雖是一萬字左右的短篇小說,單寫一位退伍老兵的故事,卻因時空背景特殊,內容涵蓋了更大的中國內戰歷史,以及國民黨撤退臺灣之後,威權統治所形成的族群扞格與階級差異。故事場景在臺灣中部一間鄉下小學,透過小學校長的兒子「老詹」的回憶與敘述,提供了一幅主角「阿富」的傳奇畫像,讀者很容易透過故事情節,認識他的淒涼身世,以及退伍老兵在社會底層無依無靠的景況。
男主角阿富在小說開頭出現時已經70歲。他以前在大陸山東省是一大戶人家的僕役,國共內戰被迫當兵,而後隨戰敗的國民黨撤退到臺灣。為了生活,不得不來到農村當個小學的校工,雖然時空與社會不同,卻同樣是僕役階層。老阿富不論語言、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在在不能適應,呈現了戰後的大陸人(或稱「外省人」)與臺灣在地人之間,或深或淺的「文化衝擊」。
例如對敘述者老詹以及家人來說,阿富彎腰鞠躬稱父親「老爺」,叫他們兄弟「少爺」,走路時輕易不敢與他們並肩,也不敢同桌吃飯,鎮日卑微地以奴僕自居。這些動作,讓未有奴僕制度的臺灣農村人家非常不習慣,也不舒服。雖然如此,老阿富謙卑而勤快,大大改變了當地人對外省人的惡劣印象。原來老阿富父祖三代皆在山東的富豪人家當「奴才」;他一生經歷了滿清、民國、汪精衛三個朝代,備嚐戰爭的人禍與天災。
小說雖集中寫一個人物,卻看得出攝影機的「鏡位」,或敘事者的「角度」是充滿同情的。作者東方白是道地本省人,故事背景也在臺灣農村,然而這篇小說描寫老兵的敘事角度,不像1970年代其他臺灣籍作家筆下的老兵,顯得諷刺或帶有批判意味。由於敘述過程充滿同情,因而透露小說為弱勢的底層階級「發聲」的主題。在中文語境裡,「奴才」是「僕人」或「下人」的同義詞,若用於形容詞,例如說某人具有「奴才性格」,詞意更加不堪,兩者都帶有貶意。本文雖以「奴才」為題,但同理心大於批判性:阿富即使離鄉多年,卻堅持要以錢財為己贖身,否則永世都是奴才,死後亦不得翻身;其忠誠令人感動,其愚魯讓人悲哀,然而底層階級想「翻身」的強烈慾望也藉此清晰呈現出來。
文╱鍾欣怡
東方白(1938-),生於臺北市,本名林文德。臺灣大學農業工程系水利組畢業後赴加拿大求學,後獲薩省大學工程博士學位。此後常居加拿大,任水利工程師,退休後專事寫作。高中時廣泛閱讀世界名著,啟發了寫作細胞,尤其喜愛托爾斯泰、芥川龍之介、契訶夫的作品。1954年完成短篇小說〈臨死的基督徒〉初稿,1957年於《聯合報》發表處女作〈烏鴉錦之役〉。
大學時創作豐沛,完成許多短篇小說。1964年完成中篇小說〈□□〉,當時存在主義正盛,而□□即是空白與虛無的示意。然而此時他也開始對文學產生冷感,自認〈□□〉為最後之作。1965年赴加拿大攻讀工程。1968年結婚後,重拾小說之筆,並完成短篇小說〈夢中〉。東方白的寫作自起筆至脫稿,時間跨度拉得極長,如:歷時3年完成的《露意湖》(1978)、歷時11年完成《浪淘沙》(1991),以及歷時10年之自傳〈真與美〉(2001)。
撰寫《浪淘沙》期間,為詮釋祖母的語言,始注意到臺語書寫的可能,並於對白中大量使用;其後,於1995年出版《雅語雅文--東方白臺語文選》,收錄散文與短篇小說,皆是由華文書寫的原作,重新改寫為臺語文學,展現出其對母語意識的覺醒,而有關身份、族群、認同等主題探討,亦可見於《芋仔番薯》(1994)、《轎魂》(2002)等作品中。
在小說之外,東方白的散文作品也常發表於報刊上,撰寫的題材大多來自於日記、筆記與書信,在這些詳盡的記述及系統式的整理中,創造出許多寫作材料,作品常透露出人生的智慧與憂患意識,創作主題以對人的關懷、尊重為中心,並運用寓言的方式,諷刺社會及人生中不合理的現象。散文集有《父子情》(1994),中篇小說集有《芋仔番薯》(1994)、《小乖的世界》(2002)等。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7646
原著名稱(中文): | 〈奴才〉 |
---|---|
原著名稱(英文): | The Slave |
發表年: | 1979 |
選集名稱: | 《東方寓言》 |
作家: | 東方白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爾雅出版社 |
出版年: | 1979 |
ISBN: | 9576390761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14768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taipen.org/03_3.html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 Taipei Chinese Center, International P.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