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蔡栢傑
〈臨床講義〉,原為蔣渭水在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時的演講稿,經過潤飾之後,發表於臺灣文化協會《會報》第一期,文章本以日文寫成。在臺灣散文史上,這篇作品以其獨特的形式,以及蘊含深刻的時代意義而佔有重要地位。
在文章中,蔣渭水從醫者的角度出發,將原本嚴肅的政治文化評論,轉為饒富趣味的民族診斷書,並詳列出其性別、年齡、遺傳、原籍、現住所、職業、既往症、現症、主訴等等,甚至為病人開出藥方與劑量,故在創作形式與藝術手法的經營上,展現了相當獨特的構思與設計。
至於內容方面,作者首先告訴我們,該名患者是移籍到「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現住址已有27年的男性,故由此可以推知蔣氏是將1895年從清帝國割讓給日本的「臺灣」,擬人化為這位病人;換言之,就是將成為殖民地的臺灣「病體化」,然後透過這種特殊修辭方式,企圖對臺灣展開療救。
而「臺灣」這位患者,其實原本遺傳了中國黃帝、周公、孔孟傳統聖賢的血統,本來應該素質優異,但此時的他,卻因為承繼了從清代一路延續下來的各種慢性病,例如鴉片的戕害,以及封建社會的各種保守落伍觀念,是故雖然在接受日本統治後,民生基礎建設稍有改善,但真正難以改造的,卻是身為一個現代臺灣人應有的精神品格。於是,在現有的疾病症狀裡,蔣渭水不客氣地指出臺灣人存有各種卑下的個性特質,只知逐利、貪圖眼前,無法跟進世界局勢,把握各種現代知識等等,導致成為世界文化的低能兒。
接著,這位敏銳的醫者便針對臺灣人的各種病症,提出「勞動過多」、「知識上的營養不良」乃造成此種現症的主因,並以其身為一名民族啟蒙運動者的角色立場,開立出以最大量的各類教育的「文化啟蒙」為主的藥方,以之做為治療臺灣疾病的處方,並深信妥善服用後當能根治病症。
以上,〈臨床講義〉將臺灣與疾病、身體問題相連結,進以呼籲文化改革的書寫方式,其實相當貼合了當時臺灣社會的狀況,並且巧妙融入臺灣從明清到日人統治時期以來的歷史進程,同時指出明確具體的改善方法。透過此作,我們可以體會到同為醫者與啟蒙運動者的蔣渭水,在文中所散發出的理想、熱情與引導。
文/廖振富
蔣渭水(1891-1931),號雪谷,宜蘭人。曾在臺北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他的本業是醫生,大部分心力卻投入抗日運動,1921年10月催生「台灣文化協會」,1923年12月因「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而被羈押。1925年2月20日判刑確定,同一天入監報到,5月10日出獄。1927年抗日陣營分裂,蔣渭水另創「台灣民眾黨」。1931年2月,民眾黨被台灣總督府取締,1931年8月,蔣氏以40歲之壯年病逝臺北。
蔣渭水本不以文學創作著稱,但在「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發生後,曾在《台灣民報》發表不少作品,包括以文言體寫成、仿擬中國古代著名文章的系列作品〈入獄賦〉等,和以白話體寫成的〈入獄日記〉等,展現他對白話散文的嫻熟掌握能力。後來多次入監,又有〈北署遊記〉等作品。這類作品,可說是臺灣政治文學的支流——「監獄文學」之重要代表作。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4678
原著名稱(中文): | 〈臨床講義〉 |
---|---|
原著名稱(英文): | Clinical Notes |
發表年: | 1921 |
選集名稱: | 《蔣渭水全集》 |
作家: | 蔣渭水 |
原著語文: | 中文(原以日文發表)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Steven L. Riep(饒博榮)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
出版年: | 2005 |
ISBN: | 9867359224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海峽學術出版社 臺北市文山區景興路193號4樓之7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paper-republic.org/publishers/taiwan-literature-english-translation-series/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