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黃惠禎
〈送報伕〉是日治時期臺灣普羅文學的代表作,全文於1934年刊登於東京《文學評論》期刊。內容描寫一位來自臺灣的青年楊君,由於日本殖民政府協助製糖公司掠奪土地,導致父親被迫賤價出售賴以為生的土地後抑鬱以終,乃隻身前往東京求發展。在失業者眾多之際,好不容易找到送報伕的工作,將身上僅存的錢全數作為保證金,辛辛苦苦工作了二十天,卻遭到老闆以推銷訂戶成績壞的藉口解雇,保證金也被沒收,只領到極為微薄的工資。回想留在家鄉陷入飢餓中的家人,以及被奪去耕地又遭到製糖公司勞力壓榨的村民們,楊君頓時領悟到剝削日本勞工的,和欺壓臺灣農民的其實都是資產階級。故事結尾,目睹送報伕們以團結罷工爭取到合理的待遇之後,楊君毅然決然踏上歸鄉之途。
小說中對日本勞工惡劣的工作條件,與臺灣農村的民生凋敝有極為深入的刻劃。作者楊逵曾經表示,送報伕被騙去保證金的情形,是他在東京工讀時的真實經歷;楊君的父親被逼死和母親懸樑自盡雖然是虛構的情節,但是當時糖廠強制收買土地,許多人因此被逼死則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由此可見,〈送報伕〉融合楊逵早年在東京的生活體驗,以及返臺後領導農民運動的親身見聞,深刻暴露資本主義的弊病與殖民統治的殘酷,洋溢著濃厚的階級意識與批判精神。
與同時期其他臺灣小說相較,〈送報伕〉以「階級」而非「種族」來類型化角色塑造,是這篇創作的重要特色。例如臺灣人中有楊君任職巡查的哥哥和村長這等欺壓同胞的負面人物,日本勞工則是田中、伊藤這樣的正面形象。其中原因,除了作者在公學校就讀時享受過日籍教師的疼愛,負笈東京時又與日本勞工朋友互相扶持之外,社會主義國際主義的信仰是決定性的關鍵。另外,主角楊君勇於為臺灣奮鬥的決心,投射出的是楊逵介入社會改造時的身影。
楊逵說過,他對臺灣、中國甚至整個世界同表關心,是為了要在日治時代晦暗的世局裡發現一條出路。〈送報伕〉中被壓迫階級不分種族的團結反抗,終於戰勝壓迫階級,正是楊逵從國際性的宏觀視野,揭示給臺灣掙脫殖民主義與資本主義雙重壓迫的光明路徑。綜觀楊逵的一生,為追求自由、民主、均富的理想世界,無論是戰前與日本左翼作家合作,抗議殖民統治的歧視與壓榨,或是戰後與中國來臺左翼青年結盟,共同對抗國民黨專制政權,都是〈送報伕〉中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
文化部「閱讀時光──向臺灣作家致敬系列影集」,由鄭文堂導演執導改編楊逵〈送報伕〉,詳見網頁:http://writers.moc.gov.tw/dispPageBox/reading/ReadingCP.aspx?ddsPageID=STORY1
文╱黃惠禎
楊逵(1906-1985),作家、社會運動家、編輯。本名楊貴,筆名有楊建文、賴健兒、SP、林泗文、伊東亮等。1906年(明治39年)10月18日生於大目降(今臺南新化)。1915年(大正4年)進入公學校就讀,同年噍吧哖事件(西來庵事件)發生,日軍以砲車鎮壓人民的殘暴手段,在內心烙印下無法磨滅的印象。1922年考入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今臺南一中)後,閱讀《臺灣匪誌》,見書中將噍吧哖(今臺南玉井)起義的烈士稱為匪徒,乃立志以文學糾正被統治者歪曲的歷史。
1924年(大正13年),為追求更多的新知,也為了逃避與童養媳送作堆,輟學遠渡日本內地,1925年進入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術科夜間部就讀。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參加工人考察團赴各地實地考察,並因為在半工半讀中時常挨餓,親身體會到都市無產階級的悲慘生活與困境,從此信奉社會主義。1927年(昭和2年)9月放棄學業返臺,加入臺灣農民組合與臺灣文化協會,因參與對抗殖民政府的社會運動,多次被捕入獄。
1934年以〈送報伕〉(日文原題〈新聞配達夫〉)入選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第一獎從缺),成為第一位成功進軍日本文壇的臺灣作家。同年底出任《臺灣文藝》日文編輯,1935年因理念相左及選稿意見不合而退出,另創《臺灣新文學》。七七事變爆發後,在日本警察入田春彥資助下,租地開闢「首陽農園」,以花農為業。1941年底復出,1943年間參與「糞現實主義」文學論戰,力抗以文學協力日本侵略戰爭的浪潮。
1945年戰爭結束後,投入臺灣社會與臺灣新文學的重建――領導解放委員會、新生活促進隊、民生會與臺灣革命先烈遺族救援委員會,參與籌組中國國民黨臺中市黨部;創辦《一陽週報》,主編《和平日報》「新文學」欄、《文化交流》、《臺灣力行報》「新文藝」欄、《臺灣文學叢刊》,策劃中日文對照版「中國文藝叢書」,指導「銀鈴會」新生代作家,並積極介入《臺灣新生報》「橋」副刊的臺灣文學重建論爭。
戰後兩度入獄,第一次是1947年投身二二八事件抗暴行動,4月間與葉陶一同入獄,8月間釋放,隨後退出國民黨;第二次是因起草〈和平宣言〉於1949年4月6日被捕,刑期12年,1951年移監火燒島(今綠島)直到刑期屆滿。拘繫期間發表作品於獄中刊物《新生活》壁報與《新生月刊》,並創作劇本供受刑人晚會及街頭表演之用,作品精神依然樂觀昂揚。
1961年出獄,次年於臺中大度山開墾「東海花園」。1970年代鄉土文學尋根熱潮下重返文壇。晚年除了舊作重刊與回憶錄、座談會、演講等口述紀錄外,發表的新作多為隨筆雜文。綠島時期小說〈壓不扁的玫瑰花〉(〈春光關不住〉改題),1976年被收錄於國中國文課本,是日治時期臺籍作家作品進入教科書的第一人。1979年8月黨外雜誌《美麗島》創刊,擔任社務委員,以實際行動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1982年應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之邀赴美國參加「國際作家工作坊」,順道出席洛杉磯「臺灣文學研究會」的成立大會並致詞。回程重遊日本東京,被日本學界譽為「臺灣文學的瑰寶」。1983年11月獲第六屆「吳三連文學獎」及第一屆「臺美基金會人文科學獎」。1984年8月獲鹽分地帶文藝營頒發「臺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1985年3月12日與世長辭。
楊逵自稱「人道的社會主義者」,畢生追求自由、民主、無歧視、無壓迫的理想世界。由於親身參與社會運動,其創作呈現濃厚的階級意識與批判精神,是臺灣左翼文學陣營重要的普羅文學家。作品類型涵蓋詩歌、小說、戲劇、翻譯、隨筆雜文與評論。重要著作有《三國志物語》、《鵝媽媽出嫁》、《羊頭集》、《壓不扁的玫瑰》、《綠島家書》、《睜眼的瞎子》、《樂天派》等。2001年12月《楊逵全集》全套出齊。2005年11月臺南新化的楊逵文學紀念館落成啟用,館內收藏楊逵遺物。
原著名稱(中文): | 〈送報伕〉 |
---|---|
原著名稱(英文): | The Newpaper Carrier |
發表年: | 1934 |
選集名稱: | 《楊逵全集 第四卷‧小說卷(Ⅰ)》 |
作家: | 楊逵 |
原著語文: | 日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Robert Backus(拔苦子) |
文類: | 短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
出版年: | 1998 |
ISBN: | 9789570216394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nmtl.gov.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國立臺灣文學館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paper-republic.org/publishers/taiwan-literature-english-translation-series/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