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李癸雲
周芬伶自言是一個顯微鏡式的創作者,擅長書寫周遭人事與日常物件,對女性心理有細膩的刻畫。本篇散文即是從衣物省思女人生存問題,文章首先開宗明義,揭櫫一種生活潛在的權力空間,「衣櫃是家庭權力的角力場」。作者以「我」的親身經歷為例說明,剛結婚時所擁有的狹小衣櫃空間、被擠壓的衣服,如同自己當時的處境。衣服放置必須以「打游擊戰」的方式來覓得各處縫隙,「我」也必須適應環境,選擇悲涼的存在方式。婚前的主體性遭受打擊,「原來光華懾人的小禮服被擠壓得風儀盡失,形成虛幻的存在」。母親因不忍女兒之委屈求全,贈以各式家具用品,試圖為「我」搶占基地,奪回權力。但是,女兒終於敗陣下來,在舊式家庭裡,「媳婦」的角色註定弱勢可憐。
不過,即使外在環境是險峻的,新婚階段的「我」仍然擁有情感寄託──新生兒、丈夫的誓言、寫作,由此仍可滋長出甜蜜幸福,足以抵抗狹隘擁擠。在這個階段,「我」愛美,在有限的衣櫃空間裡,精選保存了幾件華麗的服飾,雖然它們美得不合時宜。其中,最讓「我」執迷的是一件黑色繡花V字領長洋裝,因為它與美國女詩人艾蜜莉.狄金遜的衣服相似,「我」幻想並深信衣服裡有魂魄,供奉著這襲「衣魂」,彷彿可與女詩人心靈交流。後來,「我」終究無法忍受婚姻裡的權力鬥爭,選擇獨自過日子,回歸「乾淨無心」的生活。「我」發現以前選擇「過度裝扮」的衣服,其實是對自己的錯認,「美麗的衣裳只是暫時的偽裝」,「我」真正想當的是「漂泊者」、「叛逆者」,不想被拘束於衣櫃之中。
作者在文中以戰爭為喻,運用占領、淪陷、反攻、地盤、輸贏、基地、進駐……等相關辭彙,來比擬女性在婚姻中的權力爭鬥。同時,作者也以衣服作為女人的化身,以衣櫃空間談歸宿,以衣服的華美程度談女人期待被注視的心理,以「衣魂」寄寓女人渴望逃脫約束,期待解放心靈,指出除了衣櫃,「她(衣服/女人)需要的更多」。因此,這是一篇自剖文章,也立意於勉勵困於婚姻之女性,走出衣櫃、走出對華美衣物之執迷,走向更具自主性的未來。
文/王鈺婷
周芬伶(1955-),屏東人,筆名沈靜,現以原名發表作品。東海大學中文碩士。自大學時代即創作不輟,1997年獲吳魯芹散文獎、1998年入選九歌版台灣戰後《散文二十家》、2004年小說《影子情人》獲吳濁流文學獎等。1992年出版少年小說《藍裙子上的星星》,不久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1995年開始進行女性口述歷史的訪談計畫,1997年集結成《憤怒的白鴿》出版。2010年《蘭花辭》獲選「台灣文學獎」散文金典獎。現任教於東海大學中文系,深耕散文、寫作教育,培養不少年輕作家。
周芬伶跨足多種藝術創作形式,散文集有《絕美》(1985)、《花房之歌》(1989)、《閣樓上的女子》(1992)、《汝色》(2002)、《母系銀河》(2005)、《仙人掌女人收藏書》(2006)、《散文課》(2013)等;小說有《妹妹向左轉》(1996)、《世界是薔薇的》(2002)等;少年小說《藍裙子上的星星》(1992)、《醜醜》(2010)、《小華麗在華麗小鎮》(2014)等;並成立「十三月戲劇場」,擔任舞台總監,編有《春天的我們》等劇本。
李癸雲評述:「她以文字來構築一個角落,檢視傷口,照亮陰影,並與外界保持完美的距離,可以介入,可以抽離。那小小的點是『炙熱的』,熱情柔軟的心包覆著寫作的角落,讓周芬伶的文字即使冷澄如玻璃,也是出於高溫的吹塑。」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7642
原著名稱(中文): | 〈衣魂〉 |
---|---|
原著名稱(英文): | Soul of Clothing |
發表年: | 2000 |
選集名稱: | 《戀物人語》 |
作家: | 周芬伶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林麗君(Sylvia Li-chun Lin) |
文類: | 散文 |
出版社: | 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 2000 |
ISBN: | 9789575607142 |
原著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chiuko.com.tw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paper-republic.org/publishers/taiwan-literature-english-translation-series/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