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楊勝博
黃凡的反烏托邦科幻作品《零》,在1981年獲聯合報中篇小說獎。故事描寫在全球核災之後,蒙其頓與其領導的「南寧委員會」運用獨有技術,將核能污染問題徹底清除,並禁用傳統武器與油田,透過嚴密的人口與資源控制與社會監控,建構一個烏托邦式的社會。人民在六歲的時候接受「統一資格檢定」,決定未來是管理階層或是一般人民,最終依照學業表現,分配職業與職位。在新世界一切都是被規劃好的,只需要知道美好的現在,不需要關心過去與未來。
主角席德出身農村,因成績優異成為中央官員,人生順遂但缺乏變化,直到他知曉新世界的真相。在偶然獲得《最高委員會真相》一書,才發現「南寧委員會」才是大災難的元兇,甚至為了統治方便與節約資源,祕密消滅世界上90%的「劣質人口」,表面和平的烏托邦其實暗潮洶湧。後來席德因表現失常被下放,同時過去歷史教授康造時來訪,引薦席德認識並加入了試圖瓦解南寧的異常統治模式的反政府組織──「地球防衛軍」。席德在一次反抗行動中遭到逮捕,見到「南寧」現任領導人之後,才發現「地球防衛軍」不過是「南寧」消除異議份子的手段之一,並藉此製造敵人使人民更加依賴政府。不願相信真相的席德,在絕望中被處以氣化之刑。
19世紀以前烏托邦一般泛指理想中的社會,20世紀初烏托邦的精神被共產主義扭曲之後,自此有了負面含意,反烏托邦小說因此應運而生。知名作品如俄國薩米爾欽《我們》(1921)、英國赫胥黎《美麗新世界》(1932)、英國歐威爾《一九八四》(1949)等。黃凡在代表作〈賴索〉(1979)中,描寫因政治運動入獄的賴索,出獄後與當年的運動領袖重逢,反使自身政治信仰破滅,表達了政治不可信的觀念。而科幻小說《零》也延續了他的政治懷疑論,並藉由反烏托邦的形式呈現。黃凡透過《零》所要表達的,其實是對於歷史大敘述的質疑。統治者和反對者若各自擁抱不同政治神話,人民容易陷入意識形態的暴力對稱結構之中。政權輪替只是以一種意識形態取代另外一種意識形態,並運用權力壓抑反對者的意見,對於社會價值觀與社會安定性,都將造成相當大的破壞,這或許是《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文/藍建春
黃凡(1950-),本名黃孝忠,臺北市人。中原理工學院工業工程學系畢業,曾擔任食品工廠主任、《臺灣英文雜誌》雜誌社企畫、《聯合文學》雜誌特約撰述等。
1979年10月15日發表於《中國時報》的小說〈賴索〉,獲第二屆時報文學獎甄選首獎而一舉成名,此後多次獲得時報文學獎、聯合報小說獎等重要獎項。小說創作外,1992年起亦參與小說選集的編輯工作,並於《工商時報》、《自立晚報》、《中國時報》等報刊撰寫專欄。1993-2002年創作一度中斷。相較於1980年代初期的批判性取向,1980年代中、後期偏向敘事形式層面的實驗風格,2002年復出文壇後,出版長篇小說《躁鬱的國家》(2003)、《大學之賊》(2004)、《寵物》(2006),與短篇集《貓之猜想》(2005),創作明顯轉向抽象哲理、人生玄思的敘事與議論。
黃凡為戰後新世代重要作家之一,小說作品涵蓋1980年代以降的重要書寫類型,包括政治小說、都市小說、後現代小說與科幻小說,其中以政治小說、後現代小說的創作備受矚目,重要作品有中篇小說〈零〉、〈慈悲的滋味〉,短篇小說〈賴索〉、〈大時代〉、〈一個乾淨的地方〉、〈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小說實驗〉等,就臺灣文學史的角度來看,黃凡大抵具體而微地彰顯1980年代臺灣小說的演變過程。
黃凡的小說,除了明顯的實驗元素、創新興趣與關注時代的潮流走向外,在文字風格上,較為鮮明者則如深思熟慮的議論及嘲諷式的筆法。這樣的文字特徵,在結合諸如黑色幽默(black humor)、後設小說(meta-fiction)等實驗技巧後,黃凡的短篇往往能夠激盪若干火花,或引人省思或引發綺想或會心一笑。在認同糾葛的年代當中,黃凡刻意維持客觀中立而有所保留的政治立場,亦多少體現在其作品之中。
摘錄自臺灣大百科全書,中文全文請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22
原著名稱(中文): | 《零》 |
---|---|
原著名稱(英文): | Zero and Other Fictions |
發表年: | 1981 |
選集名稱: | 《零》 |
作家: | 黃凡 |
原著語文: | 中文 |
翻譯語文: | 英文 |
譯者: | John Balcom(陶忘機) |
文類: | 長篇小說 |
出版社: |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出版年: | 1982 |
原著訂購資訊(備註): | 已絕版 |
譯本訂購資訊(網址): | http://www.amazon.com/Fictions-Modern-Chinese-Literature-Taiwan/dp/0231157401 |
譯本訂購資訊(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