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林明賢(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員/研究組組長)
一、前言
臺灣美術史之研究自1990年代以來已成為研究臺灣的一門顯學,在多數研究者的努力之下,臺灣美術史的脈絡與架構已然建立,對藝術家個人的傳略與風格分析也卓有成果。然美術史是由不同世代美術家組構而成,藝術家個人的獨特風格實乃時代美術風貌中重要的內涵,因此本文嘗試從藝術家本身及其成長的時代作橫向切面的探析,尋找具獨特風格的藝術家,並與其同時代生長的藝術家相對應,期能從橫向的世代風格中發掘其新的創作思維與時代內涵,進而於臺灣美術發展研究上提出新的思考和詮釋。
戰後臺灣美術發展有快速而多變的特性,國立臺灣美術館為對應此快速而多變的時代特色及藝術家們的獨特表現,規劃「臺灣美術家『刺客列傳』系列展」註,從1931至1980年期間,以每十年為一斷限並以「年級」稱之,依序推出六個「年級」的展覽。而「臺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31~1940 ─ 二年級生」展覽是本系列展的首展,本文因此以民國二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為主軸展開探討。此「二年級」世代藝術家之成長背景,概可分為戰前在臺灣出生及在大陸出生者,他們都共同經歷過戰亂,並於戰後在臺灣成長,然因年少時所受的文化教育與社會氛圍的不同,在面對新藝術思潮的衝擊之下所呈顯的思維及探討的面向亦大不相同,展現在戰後五、六○年代的美術風貌因此而多元。鑑於時代背景與藝術環境對於藝術家之藝術創作理念及風格養成有其重要的影響,因此本文概從三個面向:「成長的環境與變遷」、「成長時期的藝術風潮」、「藝術家的獨特表現」進行分析論述,之後再對於獨具特色的藝術家略作分析,以呈顯「二年級」世代臺灣藝術家的創作風貌。
二、「二年級」世代成長的環境與變遷
民國二十年代(1931至1940年)出生、並成長於臺灣的藝術家們,其出生的背景卻有著極大的差異,約略可分為二種,一種是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灣並在臺灣成長的藝術家,另一種是出生於大陸而於 1945年以後來臺的藝術家,他們雖然出生地不同,各有其不同的政治與社會變遷經驗,但都經歷過戰亂,也都在1945年之後的國民黨政府執政下的臺灣生活成長。由於時局因素,此時期成長的藝術家之背景頗為複雜,為清楚了解影響其創作理念建立之外在因素,本文先從其年輕時的成長年代來分析,概略分為三個部份:一、1931-1945年的臺灣,二、1931-1945年的大陸,三、1945-1960年的臺灣,進行探討。
(一)1931-1945年的臺灣
日本自1895年殖民臺灣至1930年代已30多年,此時臺灣在日本統治下隨著政治的轉變已幾乎沒有武力的抗日行動,日本所引進的西方現代文明也在多年的推展之下,使臺灣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皆呈現蓬勃的景象而可謂為日治時期臺灣接受西方文明最鼎盛的時期,在文學方面有《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等文學刊物的相繼發行,在組織方面有「臺灣文藝聯盟」、「臺灣新文學」的成立,在美術方面有延續自1927年開辦的臺灣美術展覽(臺展),及於1938年改稱的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而日治時期的美術教育與臺灣美展所培育出來的第一代畫家,也已為臺灣美術開創出新的風氣,並持續於戰後影響著臺灣畫壇。然在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後,在臺灣更積極加速推行皇民化,強行推行日語、禁止臺灣民間宗教、加強日本神道信仰、提倡改用日本姓氏名等日本化政策,直到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為止。此時期在臺灣出生的「二年級」世代有何肇衢、陳銀輝、陳景容、陳正雄⋯⋯等,這些藝術家在日本殖民教育政策與社會氛圍下成長,對於日治時期經由日本所引進的西方現代化及日本化已烙下了深刻的記憶。
(二)1931-1945年的大陸
自中華民國成立以來,中國即陷入一個長時期的征戰時代,內有軍閥割據、國共對立,外有日本侵擾,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件至太平洋戰爭結束,日本才退出中國,1946年國共內戰迫使國民黨政府逐漸往南遷移,在征戰最為激烈時期出生的「二年級」世代也隨著戰局變遷而飄移不定,直至1949年國民黨政府大舉遷移臺灣,而開始其另一階段的成長經驗,此一時期於大陸出生並於1945年以後來臺的藝術家有鄭善禧、夏陽、吳昊、霍剛、莊喆、馮鍾睿、蕭勤⋯⋯等,他們在戰亂的中國成長,此時中國大陸的社會型態正是由傳統轉化到現代的過渡期,卻仍是處於尋求改革的階段,是沿襲清末民初以來引西潤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下進行改革,此一在尋求中國現代化改革環境中的成長經驗,深深烙印在他們的記憶中。
(三)1945-1960年的臺灣
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脫離日本統治,自此進入戰後的新時代,在1949年12月國民黨政府播遷來臺之 前,此期間臺灣係處於「無政府」狀態,民間文化交流卻依然頻繁熱絡著。隨著國民黨政府因戰局節 節敗退而陸續播遷來臺,在政局尚未穩定、國共對峙戰爭一蹴即發的動盪情勢下,1947年發生二二八 事件,1949年5月20日宣告戒嚴,1949年6月開始實施「懲治叛亂條例」及「肅清匪諜條例」⋯⋯ 等,造成臺灣的「白色恐怖」,整個社會瀰漫著惶恐不安的肅殺氛圍,直到五○年代仍未改變。
1950年韓戰爆發,臺灣戰略地位更顯重要,美國宣佈協防臺灣,並恢復軍事與經濟的援助,從1951到1965年,除了實質的金錢、物質援助之外,各種技術合作與開發亦廣泛推行,對臺灣政經及各項建設逐步奠定良好基礎,使得五○年代初期處於動盪不安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於五○年代晚期漸見復甦,至六○年代漸趨穩定。此時期臺灣因經歷政局的改變,產生了不同文化的衝擊、文化政治的認同、大批移民引發的社會衝突與融合等等的問題,但在此成長的藝術家們不論是臺灣在地出生或大陸來臺者,都必須面對封閉的時代在同一體制下展開新的學習。
三、「二年級」世代成長時期的藝術風潮
1945年對「二年級」世代而言是一個重要的人生轉變的關鍵時刻,對在臺灣出生的藝術家而言,他們必須重新去面對一個新的政權的統治,及對新的文字、語言及文化、體制⋯⋯等問題的克服與適應,彷彿是立足在自己的土地卻又置身於異國的環境中;對大陸來臺的「二年級」世代而言,他們所面對的變遷是遠離家鄉、離開親人到一個異地,必須調整離亂的思緒重新出發。這一歷史關鍵的轉變卻讓兩種不同背景的同一世代經歷不同的際遇之後,必須在同一背景去學習與開創新局,而1945至1960年之間正是「二年級」世代在臺灣成長的年代,也是其美術知識的學習與啟發的年代,此時臺灣美術的發展正逐漸脫離日治時期的風貌,融入以中原文化與歐美新藝術思潮的思維,展開新時代的序幕。有關五○年代臺灣美術在新藝術思潮的衝擊下所產生的變革如何,本文概將歸納為三個方面予以闡述:
(一)新藝術運動的傳播
此時期重要的藝術訴求是以前衛為導向,此一新理念的推展,除了透過教育的啟蒙與教導外,藉由媒體的宣傳與報導是促成其形成風潮最直接的因素。然而五○年代的臺灣社會是處於保守與戒嚴時期,言論並不自由,報章雜誌更受到政府政策的高度箝制,如1953年「文協」發動「文化清潔運動」推行「剷除文化毒害」,許多雜誌因而停刊。此時期對現代藝術理念推展之報章雜誌其實不少,如:1950年創刊之《自由青年》、《新藝術》、《中國一週》,1954年《創世紀》,1955年《大學生活》,1956年《幼獅文藝》、《美術》,1957年《文星》,1959年《筆匯》、《現代藝術》等,報紙則有《聯合報》、《中央日報》、《臺灣新生報》……等之「藝文版」、「副刊」,這些報章雜誌的創辦背景則大多屬於當時官方組織架構下的一環,其發行與創辦也多是隸屬於政府或國民黨黨務體系架構之下的刊物,在封閉的時代裡新的藝術理念之散播通常需要依附在當局的文化政策下才有伸展的空間,即便是當時極具代表性的雜誌《新藝術》也都將其立場確立在「反共文藝」的架構上,此時之報章雜誌之所以能提供新藝術理念發聲的舞台,唯在與當時政局推行的文化政策連結或與國民黨文藝理念之「反共文藝」結合下,方能為之。
(二)新藝術理念的推展
戰後臺灣美術在日本人撤出、國民黨政府尚未遷臺期間,有藝術家以社會題材為創作主題,展現對現實生活的關懷,在戰後臺灣美術發展史上被稱為「社會寫實時期」,此為日治之後臺灣美術史第一次的變革。之後在五○年代因大陸藝文人士隨國民黨政府入臺,在政府有計畫的文藝政策下發起了「新藝術運動」,對往後臺灣美術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此「新藝術運動」之推展,可從1950年何鐵華創辦《新藝術》雜誌推動「自由中國新興藝術運動」為起點,在中國文藝協會支援下推展,基本上新藝術運動乃延續自民初以來中國美術新運動的路線,「新藝術運動」實質上所抱持的是中國歷史的經驗,且因限於當時臺灣社會與文化政策的影響下,基本上並沒有提出較新的藝術理念,在此框架下,《新藝術》雜誌所刊登的文章種類雖多,但撰文者大多為大陸來臺人士,這份夾帶中央政權與中國文化沙文主義的美術輿論,面對受異族統治五十年的臺灣文化,總是流露著一股仇視的心結,因而在五○年代引發了「正統國畫爭論」,也因此隱約觸動了六○年代「國畫改革」運動。雖然《新藝術》雜誌是出身在「中國藝術協會」之下的機關刊物,一切以「反共文藝」為主軸,期間卻也介紹西方近代藝術流派與理念,如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觀念的介紹,對年輕一代仍起了教育與引導的作用,五○年代臺灣藝壇的一端,就在這批大陸來臺的前衛西畫家主導下,於「省展體制」之外另外展開新的舞台。
(三)「現代繪畫運動」的開展
五○年代臺灣畫壇在大陸來臺前衛西畫家努力的推展「新藝術運動」之下,除了藉由雜誌媒體的力量傳播之外,也辦理繪畫研習,直接以開班授課的方式教導有志之士,期間較具代表者有:黃榮燦主持的「美術研究班」、何鐵華創辦的「新藝術研究所」、李仲生開設的「安東街畫室」,基本上這三個研習班也與政府當局有相當的淵源,透過這些繪畫研習班的傳授,影響青年學子層面頗廣,如李仲生教導的學生李元佳、蕭明賢、夏陽、蕭勤、吳昊……等人之後組成「東方畫會」,與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學生劉國松、陳景容、郭東榮、李芳枝、郭于倫(郭豫倫)、鄭瓊娟等人所組的「五月畫會」齊名,對臺灣畫壇產生極大的影響,「二年級」世代所展現的新藝術創作已成為臺灣現代繪畫的一股新的力量。
1957年是臺灣畫壇轉變關鍵的一年,期間「東方」、「五月」畫會相繼成立,而大陸來臺前衛藝術家所推展的「新藝術運動」已展現成果,年輕一代藝術家已逐漸在畫壇展露頭角,加上報章雜誌也藉由文章介紹推展現代繪畫,由年輕藝術家組成的繪畫團體紛紛以畫會的力量舉辦展覽,展現新的藝術風貌,更引進西方當代藝術思潮及西方當代藝術展覽等前所未有的活動,為臺灣現代繪畫發展打開了序幕。除了藝術家與雜誌媒體努力推展現代繪畫外,在當時政府文化策略運用下,亦是促使現代繪畫成為臺灣美術主流的因素之一,當時國共在爭取國際舞臺相互較勁的權衡下,決定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參展作品取向是為關鍵,在政府外交與文化交流的立場考量下,年輕畫家的新派繪畫蔚為代表國家參與國際雙年展的主流,使現代繪畫頓時成為臺灣畫壇一股新的風潮。此外,1950年代末期,受到聖保羅國際雙年展和巴黎國際雙年展的邀請,國內也遴選現代繪畫作品代表參展,更使研習現代繪畫風氣大增。
此時臺灣畫壇對現代繪畫的討論已漸趨成熟。當「東方」、「五月」畫會成立之後,五○年代初期由大陸來臺的前衛藝術家所倡導的「新藝術運動」在此時已漸失鋒芒,戰後臺灣美術發展也從「新藝術運動」轉為「現代繪畫運動」,在這一波新的美術發展中,臺灣美術在思考與風格表現上也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二年級」出生的年輕藝術家已成為主導六○年代臺灣「現代繪畫運動」的引領者。
四、「二年級」世代藝術家的獨特表現
「二年級」世代在其成長時期適逢臺灣社會多元轉變的時期,他們雖有不同的生長背景,但在戰後臺灣「新藝術運動」及「現代繪畫運動」等新藝術理念薰陶下,他們對於藝術創作的看法也有其獨特的見解,在藝術詮釋與表現形式上的創新,不僅建立了其個人獨特的創作風格,也為臺灣美術開創了新的風貌,以下就「二年級」世代中具有獨創性格且至今仍繼續創作者,即具「刺客」特質者,列舉數位就其獨特風貌簡略敘述。
劉國松: | 革新傳統筆墨的概念,並融合西方繪畫的元素,將西方藝術的概念帶進中國古典的文明裡,創造一種新的繪畫語言,賦予水墨藝術新生命,是臺灣現代水墨畫的開拓者。 |
鄭善禧: | 在現代水墨聲浪中堅守傳統筆墨精神,以精煉的傳統技法,無飾無華一筆一畫畫出現實的社會百態,呈現出「樸拙」、「單純」的畫風,為傳統水墨畫開闢新的視域。 |
夏 陽: | 東方畫會創始會員,投入戰後臺灣現代繪畫的推展,對於現代文明的本質有著獨特的觀察、判斷和表達,作品「毛毛人系列」諭示著現代人生命的躁動與生存空間的冷酷之間的矛盾。 |
吳 昊: | 東方畫會創始會員,善於運用線條描繪象徵歡愉、富足、吉祥、喜慶的花朵、人物、動物等圖像。作品特質為艷麗而帶有民俗風采及裝飾性,在歡愉的氣氛中,呈現其獨特的時代記憶與生命風景。 |
陳景容: | 五月畫會創始會員,作品風格清冷,描繪題材特殊,常將風景、人體與石膏像結合,削瘦憂愁的人物、荒涼的風景和街道、灰冷的色調呈現出寂靜、孤寂的美感,其神秘寂寞感和超現實主義風格在臺灣畫壇獨樹一幟。 |
陳正雄: | 在臺灣原住民藝術找到抽象繪畫的本源,也從中國書法找到自我獨創的繪畫語彙,作品深具臺灣原住民文物色彩及臺灣自然景觀色感,是臺灣少數以純粹抽象畫創作並活躍於國際的抽象畫家。 |
韓湘寧: | 在超寫實畫風的作品上,噴上淡淡的一層色點,好像在畫面蒙上一層薄霧輕紗,使作品呈現朦朧的視覺效果,藉由朦朧的圖像企圖在機械、文明的理性中揉合一種虛幻抒情的風味。 |
朱 銘: | 從傳統木雕跨入現代雕塑,勇於嘗試各種題材及材質運用於創作中,運用現代語彙以斧劈技法簡化物像創造極具現代感的雕塑風格,享譽國際。 |
蕭 勤: | 東方畫會創始會員, 致力於現代繪畫的創作, 他將西方現代主義融入東方精神中, 勘探東方精神性和靈性造化的藝術, 其中「度大限系列」是以生命體悟探討藝術、呈現內在精神的創作。 |
莊 喆: | 以中國山水畫為創作發想,將內心意念透過抽象的表達手法,搭配西方藝術強調的色彩呈現,重新演繹中國山水畫的新風貌。 |
林壽宇: | 其畫作特色多以幾何形狀、線條與色塊所構成,追求簡約外觀和豐富內蘊,並推展至極致,反映出「少即是多」的現代美學,影響了八○年代臺灣畫壇。 |
顧福生: | 五月畫會創始會員,其作品完全以人為中心,人是其藉以傳達意念的媒介,以人為題材關注人性的撲朔迷離、人際的聚散離合、人體的神祕愛欲及人生的夢幻現實等,而探索生命意義的存在主義是其畢生藝術創作的中心思想。 |
李錫奇: | 專注於民間和傳統藝術語言與現代繪畫精神的並融,使得傳統與現代在他的作品裡既對峙又統一。其創作長期呈顯了民族本位的獨特風格, 模式百變、迷幻、隨機、多元,解構與重構,風貌多樣而有「藝壇變色鳥」的稱謂。 |
劉耿一: | 沒有受過學院的訓練,完全自學而成,也沒有參加任何畫派或運動,其創作以生活周遭的環境、人物為題材,不僅記錄了古舊的文化,同時也反映了熱愛生活與藝術感知的溫情批判,其內蘊的文化精神與人文特質少見於臺灣畫壇。 |
蘇新田: | 以哲學、數學、物理學等相關知識為前提,思索宇宙時空虛實相依、內外互圍的關係,從已知的科學知識中用畫筆探討宇宙時空精彩變幻的循環問題,開創獨特的「循環空間」專題性的繪畫風格。 |
廖修平: | 將現代版畫藝術帶回臺灣致力推動傳授,並將西方繪畫和版畫技巧融入在地文化感性思維,堅持繪畫創作應觸及生活記憶有關的東西,以臺灣生活風俗為主軸,創作富有現代感及臺灣文化意涵的版畫。 |
林惺嶽: | 從戒嚴時期受限在現代主義的超現實畫風,到解嚴後得以正視臺灣土地,以學院寫實技法又帶有著超現實色彩的獨特畫風,呈現臺灣高山、大河、花果等精實的畫面,展現對臺灣在地情懷的另一風貌。 |
黃朝謨: | 接受過嚴格的學院訓練,生活於西方文化二十餘年,但西方的經歷並沒有將其束縛,其創作卻能解衣磅礡、返璞歸真,表露東方藝術自然閒適、輕鬆自在的畫風,是其作品最大的價值。 |
林加言: | 作品中充滿死亡、風暴、野獸、鬼魂、夢靨、畸形、怪象……等元素,在靈性、自然關係等議題上表現心靈造境的風貌,深邃而幽遠,所呈現的獨特畫風與學院派的繪畫風格截然不同。 |
潘朝森: | 作品帶有濃濃的鄉愁,畫中人物無口、閉眼、雙手抱胸的姿態,別具風格的人物造形,常令觀者也不禁陷入沉思之中,甜蜜又惆悵,是浪漫又揮之不去的回憶,瀰漫著抒情氛圍安靜的憂傷,其敘述性的畫風獨樹於臺灣畫壇。 |
馮鍾睿: | 混合水墨與油畫,於抽象形式中加入書法,並使用拓印、拼貼等實驗技法,勾勒出水墨意象的抽象山水景象,在中西融合的現代繪畫風潮中獨樹一格。 |
劉鍾珣: | 以玻璃瓶罐構築而成的藝術創作,在臺灣複合美術的範疇上有其珍貴的時代意義,更為國內物體藝術開創獨特原創的藝術成就。 |
何肇衢: | 從自然的寫生開始,依立體派的形象分割,組合新的秩序,並以野獸派的色彩顯現繪畫的空間,開創了個人的繪畫風貌,在保守的時代裡、在省展中展現新的風貌,是五○年代得獎成名的臺灣西洋畫家。 |
陳銀輝: | 在現代化的潮流下以學院的訓練為基礎,吸收立體派的造型理論及規則,其繪畫融合了立體派的造形原則、野獸派的色彩張力和超現實的情境,其風格看似前衛,卻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取得平衡,在保守的年代呈現出自成一格的現代繪畫風格。 |
楊元太: | 長期以來致力於陶藝與雕塑的結合, 開創現代陶藝新形式的表現新風貌, 作品是採取一種矗立、峻拔的挺立型態, 單純釉色主體結合飽滿簡約的形體造型, 就像一座安置妥當的地景般將土地所深藏的某種潛在精神召喚出來。 |
黃朝湖: | 致力於現代水墨的創作,感於非形象的墨染已無法取代對宇宙大地的禮讚和關懷, 發展出「彩墨藝術」的理念,帶入人文與生態的關懷,而確立了自己新的藝術語彙和風格,來表達無邊無垠的心靈無極世界。 |
霍 剛: | 將自然複雜多元的意象轉化為單純的線、形、色,作品流露出象徵、啟示與神秘的氛圍,具有西方理性抽象風格,展現單純、潔淨與空靈禪意的抽象元素與造型,風格頗具形而上繪畫表現。 |
蕭明賢: | 東方畫會創始會員,五○年代即投入現代繪畫的創作,將中國金石文字的線條融入西方抽象繪畫形式裡,以東方符號的視覺語彙,呈現抽象繪畫新風貌。 |
五、結語
臺灣美術的研究與詮釋多年來已建立一套完整的架構,在此架構中已將臺灣美術的發展脈絡作了清晰的敘述,有關藝術家個人的傳略與風格分析也累積有一定的成果,但研究的道路沒有終點,為了發掘、探尋在此一架構之外另一個不同面向的觀點,本文以「二年級」為世代的斷限進行探析,以回到藝術家個人創作風格的角度切入觀察此時代背景因素與藝術發展的面向。綜觀「二年級」世代所開創的藝術風格紛呈多元,概可略分為幾個面向:(一)在傳統中探尋,如:劉國松、莊喆、馮鍾睿、廖修平、李錫奇、吳昊、蕭勤、蕭明賢、鄭善禧、黃朝湖……等,他們運用傳統圖像符號、技法、美學理論……等因素,開拓出具個人特色又具時代特質的藝術風貌。(二)形式色彩的探尋,如:霍剛、陳正雄、陳銀輝、何肇衢……等,他們在現代繪畫的思潮中以純粹繪畫與視覺造形及美學的詮釋,在現代繪畫轉變中創作出個人獨特的風貌。(三)個人情懷的表現,如:林加言、潘朝森、劉耿一、顧福生、陳景容、林惺嶽……等,在現代美術與前衛思潮中不尋求形式與符號的運用,而將創作融入個人生活的感受與情感的轉換,營造出一種屬於個人情感的世界,表現個人情懷的獨特風貌。(四)對於媒材的開創與探尋, 如: 楊元太、朱銘、劉鍾珣…… 等,他們在造形與材料的運用上,獨具巧思,不將自己的創作局限在平面與形式的表現,而對於立體空間與造形及媒材之間的融合重新給予新的詮釋,展現獨特的造形風貌。「二年級」世代的藝術家對於藝術探尋的執著,不僅開創了個人獨特的風格,也為臺灣美術注入了新世代的風貌,其勇於創新的豪氣,在五、六○年代封閉的臺灣社會就如銳光乍現,為臺灣美術遼闊的天空閃耀出動人的光芒。
註:茲將「刺客列傳」系列展之核心名詞「刺客」與「年級」作一說明,以釐清並述明本展覽命題之意旨。
「刺客」
關於「刺客」一詞,錢穆曾說:「刺客是社會的一品流」,《史記──刺客列傳》是漢文化的異數,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漢文化中普遍以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為人們行為準則的觀念之下,狂者偏執的行為,在一般人們舊有的價值觀念中受到挑戰,因此,在漢文化體系下狂者並不多見,但往往出現在新世代的轉換時期,如春秋戰國,有「士為知己者死」之志士,他們為了理想,為達目的必抱死志犧牲性命在所不惜,在《史記》而有「刺客列傳」的記載,刺客那萬夫莫敵的氣勢,乃時空條件和人之性格促成了中國古代刺客的形成,然而能留名青史的刺客與歷史密不可分,是特定的環境,才使刺客突顯,也是刺客個人的成敗恰巧影響歷史的走向,在現代多元文化的社會裏,各個領域皆有刺客精神角色扮演者,他們在世代轉變中帶來新的力量,在美術界亦然,因此本系列展在同一世代的藝術家之中所挑選具有創新思維且具個人獨特性格、長期投入創作、關注同一議題並具開創性的藝術家,冠以「刺客」稱之。
「年級」
本系列展之「年級」,係指「世代」的概念,以之作為本系列展之分期斷代的依據。而有關「世代」的概念,歌德說:「任何人只要早生或晚生十年,就他個人的教育和行動的範疇而言,大有可能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所以,大約同時生在同樣環境中的人,必然受到類似的影響,尤其是在他們的成長期,因此,來自同一年代的共同烙印正是造成一個世代(generation)的因素,也就是說,成長背景和其所經歷將深刻烙印在心中,一生不滅這些烙印所形成者,包括人生的價值觀、生活態度,甚至於是行為的表現。
一般而言,生命節奏上的世代大抵以三十年計算,而歷史世代的週期絕不是規律的,它隨著社會變遷的節奏或快或慢時,世代之間的邊界也隨之改變。戰後臺灣社會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社會變遷的腳步快速,在短短的十年間就有大的改變,因此本系列展是以近十幾年來臺灣社會對應每十年世代的另一分類的稱謂─「年級」,作為分期的斷限,雖是通俗的,或與歷史世代、生命世代有所差異,但從臺灣多變的社會風貌與美術發展之間卻有其相通之處,也符合臺灣美術多變的風貌的時間斷限,因此本系列展就以「年級」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