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學
電影誕生之初,就與文學有不解之緣,既要和文學爭取藝術上和娛樂上的平等地位,又仰賴文學作品提供故事或刺激敘事。直到今天,「文學改編電影」已成電影製作常態,而且佳作不斷。
台語片《地獄新娘》(196... (更多內容)
電影誕生之初,就與文學有不解之緣,既要和文學爭取藝術上和娛樂上的平等地位,又仰賴文學作品提供故事或刺激敘事。直到今天,「文學改編電影」已成電影製作常態,而且佳作不斷。
台語片《地獄新娘》(1965)取材一點都不「台」:改編自《米蘭夫人》,但人物、語言、場景非常本土,反映當年台語片開發新題材、汲取新元素的盛況,該片結合「家庭通俗劇」與「哥德羅曼史」,人物繁複、劇情離奇、風格詭異,引人入勝,女性角色尤其突出。女性向來未在台灣文壇與讀者群中缺席,這也促成七○年代瓊瑤愛情電影的興盛。《海鷗飛處》(1974)乃典型瓊瑤愛情片:主角乃中產階級的歡喜冤家,在一連串鬥嘴、賭氣、誤解、暫別之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八○年代台灣新電影運動之興起,可以說是在大銀幕上延續了鄉土文學在七○年代社會批評和回歸本土的前鋒角色。《兒子的大玩偶》(1983)乃新電影濫觴,三段式電影全改編自鄉土文學旗手黃春明的短篇小說,充滿人文主義關懷,以及對台灣土地的寫實主義再現,在八○年代初回顧並檢視前二十年現代化、工業化、都市化的進程及後果,延續了原作中素樸左翼針對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批判。《我這樣過了一生》(1985)以一個女性的「生命史」和「身體史」,同樣勾勒了台灣六○至八○年代自前現代農業社會進入現代工商社會的「政治經濟史」,其內容改編自女性小說家蕭颯的中篇通俗小說,形式則是通俗的好萊塢語法,卻無礙它成為台灣新電影與女性電影經典。其實,七○年代台灣三大導演(胡金銓、李行、白景瑞)所合作的三段式電影《大輪迴》(1983),亦是出自女性小說家鍾玲短篇小說的改編作品,片中愛情故事跨越三個時代,然而,「輪迴轉世」強調時代遞嬗中的「恆定不變」,恰好與《光陰的故事》(1982)、《兒子的大玩偶》(1983)的歷史意識和現實感形成對比,成為八○年代台灣電影世代交替的註腳。
時至今日,有新銳導演陳宏一改編年輕作家神小風的《消失打看》(2011),也有中生代導演李安持續以他席捲國際的文學改編作品,證明「文學電影」將持續引領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