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會
現代的工業化、都市化、資本主義化,帶來了現代社會與摩登生活,然而相關的社會問題也隨之浮現。台灣在十九世紀日治時代體驗了「殖民現代性」(colonial modernity),在國民黨發展主義下則經歷急... (更多內容)
現代的工業化、都市化、資本主義化,帶來了現代社會與摩登生活,然而相關的社會問題也隨之浮現。台灣在十九世紀日治時代體驗了「殖民現代性」(colonial modernity),在國民黨發展主義下則經歷急劇「現代化」,這些歷史經驗都銘刻在當代台灣的社會結構中,也隨之呈現於大銀幕上。
紀錄片《無米樂》(2004)關注台灣南方的「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困境,台灣在五○年代之後急速現代化,卻「以農養工」來累積工業資本,致使農業被資本主義體制壟斷,農村被工廠和都市吞噬,在全球化的浪潮狂襲下,台灣在地農業更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而瀕臨更大危機。《不能沒有你》(2009)另以階級視角描繪了高雄成為「港都」和「重工業城」的現代化過程:一對社會底層父女,在旗津和鹽埕艱辛生活與勞動,然而,無論台北或高雄都冷漠拒斥他們最卑微的渴求。《一席之地》(2009)一邊聚焦於具體的居住空間、安身立命之所在,一邊也深刻呈現人在社會裡的抽象地位和階級,不分陽宅或陰宅,豪宅廣廈或違章建築貧民窟,居住正義和土地倫理均被資本主義破壞殆盡,使房子和土地變成炒作牟利的「商品」。
台灣對於上述社會結構問題,多持人文主義,寄望於「結構中努力的個體」。《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2006)特寫重度肢障小孩,記錄其先天苦難與後天奮鬥,以鼓舞底層苦命人的向上意志。《一閃一閃亮晶晶》(2010)的自閉兒、《同班同學》(2010)的特殊生,被多數人視為「不正常」,但此二紀錄片試圖提升社會對於「他者」和「差異性」的尊重與接納。《被遺忘的時光》(2010)延續台灣紀錄片的人文主義傳統,聚焦於台灣社會「高齡化」以及「失智症老人」照護,同時高明隱喻了:每位失智長者流失的不只是個人或家族記憶,更是部分珍貴的台灣歷史。逆反此一人文主義傳統的紀錄片《醫生》(2006),則以現代主義式的疏離風格、影音實驗,尖銳刺探了關於「生命」與「死亡」的深沉繁複課題,成為台灣紀錄片另闢蹊徑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