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住民
台灣的原住民族群,除了各部落的傳統文化之外,最鮮明、同時也最刻板的形象,不外乎體能遠勝漢人的「運動員」以及嗓音彷彿天籟的「歌手」。
紀錄片《唱歌吧》(2009)描述台灣南投偏鄉小學的校長,帶領校... (更多內容)
台灣的原住民族群,除了各部落的傳統文化之外,最鮮明、同時也最刻板的形象,不外乎體能遠勝漢人的「運動員」以及嗓音彷彿天籟的「歌手」。
紀錄片《唱歌吧》(2009)描述台灣南投偏鄉小學的校長,帶領校內一群原住民孩子,組成克難小合唱團,雖然欠缺專業的訓練和資源,但巡迴大城市、參加歌唱比賽卻一路告捷,拿下全國冠軍,進而灌錄唱片,甚至最後在國慶大典上獻唱。另一以原住民天籟為主題的紀錄片《霧鹿高八度》(2003),呈現了台東布農族傳統合唱「八部合音」,其繁複的多聲部和音,讓西方音樂學者重新審視音樂起源說的論點,優美的影音令人嘆為觀止。
沈可尚導演的《野球孩子》(2008),以台灣東部花蓮的一群國小五、六年級原住民小男孩作為主角,描述他們對於棒球的熱愛與天賦,讓他們的球隊在訓練資源匱乏、球具設備短缺的克難情況之下,仍能環島征戰,進軍全國少棒競賽。然而,沈可尚偏離了「原住民─運動員」此一刻板連結的敘事,也剝除了「棒球作為國球」所召喚的國族主義激情,以「真實電影」的形式,聚焦在原住民小男孩們的生活與成長。
探討原住民在台灣的政經處境最為深刻者,莫過於鄭文堂的《夢幻部落》(2002),描述二代原住民被迫離開部落,在現代都市裡勞動,艱困求生的孤立疏離與顛沛流離;飽受剝削與壓榨、身心俱疲之後,渴望返回原鄉、回到美好昔日,但終不可得。全片充滿原住民深沉的創傷與哀傷,也是對於漢人及其現代化都市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深刻控訴。
曾文珍的《等待飛魚》(2005)以蘭嶼這座台灣東南方的太平洋小島為背景,藉台北漢人女孩和蘭嶼達悟族青年的愛情作為敘事主軸,影片充滿蘭嶼的自然風景、達悟族人的人文景觀,描述其風光明媚、悠閒宜人、人際情感純摯,然而這一切的美好卻恰恰強烈地對比、諷刺了從未入鏡,卻始終在場的漢人罪惡或「惡靈」──儲存於蘭嶼島上的核能電廠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