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性別
解嚴之後,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九○年代的女性主義和性別運動更是急速進步,台灣因而成為亞洲國家中較為性別平等和友善同志的國家。
李芸嬋的《人魚朵朵》(2005)影像風格甜美夢幻、一新耳目;她溫和... (更多內容)
解嚴之後,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九○年代的女性主義和性別運動更是急速進步,台灣因而成為亞洲國家中較為性別平等和友善同志的國家。
李芸嬋的《人魚朵朵》(2005)影像風格甜美夢幻、一新耳目;她溫和挪用西方童話故事,嶄新詮釋,對童話美好結局提出小小質疑,讓童話不只是小女孩讀物,也成為小女孩啟蒙指南。延續台灣新電影寫實主義的張作驥,其《當愛來的時候》(2010)已成台灣女性電影經典;其以中下階級青少女未婚生子作為主軸,繁複的結構鋪展了多項女性議題,層次豐富而深刻,包括:成長、母女情仇、愛與性、姊妹情誼、懷孕生產、女性與家政。同樣探討女性自覺與成長,鄭有傑為女星張榕容量身打造《陽陽》(2009)以其一貫實驗風格,描述女主角從「短跑選手」切換跑道成為「明星模特兒」,她的身體轉變也帶動心理轉折、角色切換、以及女人在父權社會中的妥協、折衝、與拮抗。二位男導演拍出少女啟蒙,女導演卓立《獵豔》(2010)則以偷窺引發的懸疑片類型,深入成年都會女性在婚姻危機與外遇關係中的複雜心理,和女性於婚姻/家庭內外的掙扎。
除了從「女性觀點」出發的作品,電影中「被觀看的女性」亦有可觀之處。紀錄片《藝霞年代》(2008)中的「藝霞歌舞劇團」乃是台灣的「寶塚」,清一色是青春少女成員,巴洛克式舞台上劇目多元、創意生猛,於六、七○年代風靡台灣與東南亞。《百花公主》(1959)沿襲歌舞片類型公式,敘事朝向「一場歌舞之完成」或「一位歌星的誕生」:花店女孩在一串陰錯陽差之後成了舞台女歌星,也搖身變成男主角欲望對象。
三段式電影《茱麗葉》(2010),既有少女的創傷、啟蒙、復仇,也有女性扮裝與表演,更有一位少女心、名喚茱麗葉的男同志。同志或酷兒,乃台灣九○年代最激進的性別運動,蔡明亮作品乃是台灣酷兒電影的代表,《青少年哪吒》(1992)已有男同志曖昧;《愛情萬歲》(1994)則已具備二男一女、怪胎/酷兒家庭之雛型。到了王小棣訴求青少年觀眾的《酷馬》(2010),則拆解了僵固二元的男女特質,出身重男輕女的父權家庭,反讓少女糖果認同於陽剛男孩,飆車反叛;少男酷馬卻細膩貼心、善做家事,本片超越了同志認同,以酷兒精神顛覆性別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