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
早期國片中常有鮮明尖銳的城鄉對立,農村往往純樸良善,城市則是萬惡淵藪。《台北發的早班車》(1964)描述六○年代農村人口外移的都市化現象,女主角在台北接連經歷失身與毀容,象徵了其被城市所吞噬,純真喪失... (更多內容)
早期國片中常有鮮明尖銳的城鄉對立,農村往往純樸良善,城市則是萬惡淵藪。《台北發的早班車》(1964)描述六○年代農村人口外移的都市化現象,女主角在台北接連經歷失身與毀容,象徵了其被城市所吞噬,純真喪失,進而墮落沉淪的困境。《危險的青春》(1969)為社會寫實電影,描述城市底層和邊緣充斥的物質主義和金錢遊戲,三名主角捲入金錢與性交易的漩渦,分別成為淫媒、妓女、和老鴇。《今天不回家》(1969)以三個台北新興中產階級家庭為主軸,電影中不回家的人在台北遊晃歷險,受到敗德欲望的誘惑,但最終都安然返家,和「城市」對比下,溫暖的「家」成了都會中的避風港。隨著城市中產階級興起、七○年代瓊瑤電影風行,《海鷗飛處》(1974)等影片中的城市生活也逐漸成為令人嚮往、與浪漫結合的「摩登」風尚。
八○年代台灣新電影中,城鄉對立依然存在。《童年往事》(1985)與《戀戀風塵》(1986)乃侯孝賢對於前現代鄉村的傷逝與鄉愁。《恐怖份子》(1986)展示了楊德昌對城市結構透徹的分析、對都會男女尖銳的解剖,現代城市中的匿名性和偶然性,讓游離陌生人驟然碰撞交錯,產生爆炸性的悲劇。在異化的現代城市裡,人人都是恐怖份子。九○年代的蔡明亮走得更遠,極其挑釁和顛覆,以更極端、風格化的影音調度,呈現出陰濕冷暗、末日廢墟般的台北,在《青少年哪吒》(1992)的沒落西門町、《愛情萬歲》(1994)的新興東區中,無論是青少年或成年男女,在城市裡紛紛疏離孤獨、挫敗負傷,只能以「性」來獲得暫時的溝通與慰藉。
千禧年後,台灣都市化程度已高,自小在城市中成長、工作、生活的新世代,對城市已感到習慣、熟絡、甚至友善。《台北波西米亞》(2004)的小劇場、《巧克力重擊》(2006)的街舞、《混混天團》(2010)的搖滾live house,顯示台北成為熱血青年叛逆逐夢、實現自我的場域。《消失打看》(2011)中年輕人則哀悼台北由於不斷都市更新而消失的空間和地標,使城市成為鄉愁之所在。《停車》(2008)另以黑色電影(film noir)、黑色喜劇(black comedy)風格,呈現一幅陰翳又光怪陸離的台北浮世繪。近年南方城市高雄的重要性日增,《不能沒有你》(2009)與《眼淚》(2010)等影片的出現,則使台北之外的都市生活輪廓,在大銀幕上有了更清晰而多元的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