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策展專題: 動物的隱喻
電影往往以人的故事為主題,但出現在電影裡的動物有時卻不單只是配角,反而可能舉足輕重、甚或凝結了全片核心意念。本專題的影片呈現出「社會裡的人/社會化的人」對於「自然裡的動物/代表自然的動物」的不同想像 ... (更多內容)
電影往往以人的故事為主題,但出現在電影裡的動物有時卻不單只是配角,反而可能舉足輕重、甚或凝結了全片核心意念。本專題的影片呈現出「社會裡的人/社會化的人」對於「自然裡的動物/代表自然的動物」的不同想像 — 有以「動物擬人化」的方式,間接展露主角內心所面臨的困境;有的則讓主角與觀眾直接撞見自身世界之外,以動物或其作為象徵的次等弱勢「他者」。《失魂》(2013) 和《大俠梅花鹿》(1961) 展示了人類儘管自居文明,但內在仍然存在的動物性。《蛾》(2015) 裡的蛾與《強尼凱克》(2017) 中的鸚鵡,隱喻了都會女性受困或突圍的敏感內心,《念念》(2015) 則以「美人魚」傳說洄溯童年的分離創傷。而社會裡的「他者」就猶如《黑熊森林》(2016) 裡瀕臨絕種的動物、《靈山》(2015) 裡的原住民和他的獵物、《豬》(2013) 裡用以獻祭的豬隻與被迫遷的人,還有《流浪神狗人》(2007) 裡的無家拾荒者及流浪狗,彼此互為表裡,被人類宰制的世界趕盡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