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策展專題: 台語羅曼死
提到愛情文藝片,台灣觀眾立即想起七O年代瓊瑤三廳電影*的「國語羅曼史」。以浪漫愛為主題,俊男美女以文藝腔言情,突破階級差距的阻礙,有情人終成眷屬。當時經濟穩定、政治保守,此類型達到巔峰,催生了台灣最早... (更多內容)
提到愛情文藝片,台灣觀眾立即想起七O年代瓊瑤三廳電影*的「國語羅曼史」。以浪漫愛為主題,俊男美女以文藝腔言情,突破階級差距的阻礙,有情人終成眷屬。當時經濟穩定、政治保守,此類型達到巔峰,催生了台灣最早的明星經濟。不過,台灣電影早在六O年代就另有「愛到卡慘死」的「台語羅曼死」。當時社會從農業轉型為工商業,大眾開始追求自由戀愛與財富地位,但固有倫理和傳統道德仍在,故「階級」和「性別」的差異仍是台語片戀愛起手式,多由受難女方帶出身世乖舛與哀怨際遇,所以時至今日「悲情」仍是觀眾對台語片的既定印象。然而,六O年代中期之後,女性角色不再只是孤女或酒家女,也有老闆娘、間諜、單親媽媽;男性未必總佔優勢,也漸有落難和無能形象。台語片鬆動保守秩序的突破,為台灣社會現代化的變遷留下軌跡。
*電影中的主要場景,多以室內家中的「客廳」、「飯廳」與外出約會的「咖啡廳」為主,因此稱作「三廳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