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班牙語版「臺灣電影工具箱」
為促進臺灣與拉丁美洲及西語系國家拓展文化交流、推廣臺灣之優秀電影,2016年我們特別製作西班牙語版「臺灣電影工具箱」,選入15部影片另製西文字幕,分為三大主題「臺灣當代電影經典」、「臺灣多元文化」、「... (更多內容)
為促進臺灣與拉丁美洲及西語系國家拓展文化交流、推廣臺灣之優秀電影,2016年我們特別製作西班牙語版「臺灣電影工具箱」,選入15部影片另製西文字幕,分為三大主題「臺灣當代電影經典」、「臺灣多元文化」、「青春臺灣」,作為選片與規劃主題參考,並提供導讀專文、中西文劇情本事、短評,推介臺灣電影與文化。
「臺灣當代電影經典」主題的五部影史經典引領我們重訪逝去不久的時代。張毅《我這樣過了一生》(1985)為臺灣新電影傑作,片中溫順而堅韌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地位應被正視的議題。導演侯孝賢代表作《戀戀風塵》(1986)描寫已沒落的九份礦業,象徵傳統╱前現代╱現代三個時期的過渡。導演李安的第一部電影《推手》(1991)溫婉地挑戰「父親」在華人社會根深蒂固的形象,側寫出兒子既想「反」又想盡「孝」的兩難;蔡明亮《青少年哪吒》(1992)刻劃失去方向的少年在叛逆中尋找自由,直指父權社會早被都市化社會擊潰;鄭文堂《夢幻部落》(2003)則以原住民╱都市人的兩相對照,提出以「漢人」為主體的文明結構,持續吞噬著屬於邊緣的原住民族群。
「臺灣多元文化」主題共選入五部電影,氣味鮮明,風格強烈,《父後七日》(2010)為王育麟、劉梓潔拍攝臺灣特有的喪葬習俗,展現一場華麗、吵鬧、荒謬卻感人的喪禮,鐘孟宏《失魂》(2013)以驚悚的黑色影像風格,反映華人社會的禮教系統。某種程度上來說,臺灣的黑道文化是信仰文化的延伸,在鈕承澤的《艋舺》(2010)中,祥和的廟口竟是黑幫青年的死亡競技場。如要更深度的辨識電影裡的臺灣印記,得從歷史脈絡觀之。楊雅喆 《女朋友。男朋友 》便以三個時空,具體而微地陳述這段抗爭經過。另外,萬仁的政治荒謬喜劇《車拼》(2014)以一對年輕男女向各自父母爭取婚姻自主的劇情基底,扼要但深刻地比較臺灣人與中國人在本質上的相同與不同。
從小孩在銀幕所展現的斑斕形象,可以觀察到種種社會現象,「青春臺灣」主題的五部電影有失落且殘酷的,也有具希望與溫情的。《第四張畫》(2010)在鍾孟宏極為獨特攝影風格的捕捉之下,呈現臺灣破碎家庭的殘缺與失落。張榮吉《共犯》(2014)以一位女學生的自殺事件,控訴教育制度不願正視孩子們的獨特心靈。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2010)則以一位未婚懷孕女孩的視野,展現社會的種種殘酷。臺灣最草根的核心精神──積極與勇氣則展現在王小棣的《酷馬》(2010)與林育賢的《翻滾吧!阿信》(2011),前者描述年輕的鬼魂帶領少女在長跑中,不僅找到生命的意義,也完成了一場內心不斷自我實踐的革命;後者改編至真實故事,講述一群從五、六歲便努力不懈的體操選手們,在現實生活中永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