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少年
台灣是一個年輕的國家,電影主要觀眾群亦是青少年,台灣電影也正因年輕熱血的持續灌註、以及不斷回應青少年的想望與期待,而屢屢打開了嶄新的局面。
紀錄片《翻滾吧男孩》(2005) 可能是八○年代台灣新... (更多內容)
台灣是一個年輕的國家,電影主要觀眾群亦是青少年,台灣電影也正因年輕熱血的持續灌註、以及不斷回應青少年的想望與期待,而屢屢打開了嶄新的局面。
紀錄片《翻滾吧男孩》(2005) 可能是八○年代台灣新電影之後,台灣最有「動感」的電影。背景、個性、形象迥異的國小男生們,組成了體操隊,在教練的嚴格訓練之下,翻滾出體育賽事的佳績──而這部紀錄片,也意外翻滾出國片在2007復甦之前的預備動作。成長電影《囧男孩》(2008)同樣以二位國小男生作為主角,他們隨著體驗失去、割捨,逐漸告別童年,識破成人謊言之際也被迫接受社會黑暗面,從兒童的想像進入了成人的現實世界。這種苦澀的啟蒙敘事,早在《熱帶魚》(1995)中已然深刻,其雖是本土小人物荒謬喜劇,卻隱含了沉重的社會批判,一邊批判填鴨式聯考制度剝奪青少年的活力,一邊又藉著失學而且身心受創的底層勞動少女「渴盼享有聯考壓力」,尖銳地揭穿了城鄉對立與階級衝突。
訴諸青少年的台灣電影,往往以次文化作為主題,比如《功夫灌籃》(2008)由當紅流行音樂歌手周傑倫擔綱主角,結合「功夫」和「籃球」的偶像/英雄化敘事。《星光傳奇》(2008)記錄當年膾炙人口、全台風靡的歌唱選秀節目,仍沿著選拔打造流行歌手的偶像敘事,在政治紛擾之際,卻展現高度「去政治」的逃避主義;這也出現在本應「政治反叛」的搖滾樂,在《混混天團》(2010)中,「搖滾精神」被縮減至「表達自我」的消費商品化口號、強調男子氣概和兄弟義氣的「黑社會」、以及美式或哈日的次文化。
同為青少年電影的《九降風》(2008)和《艋舺》(2010)有更強的社會意識:前者敘事平行於九○年代台灣職棒之沉淪,隱喻成長過程中的失落,也反映了對千禧年之後政治理想變質的集體失望。後者牽涉成長與身份認同問題,並疑似隱喻國民黨外省政權迫害台灣人的政治史,暗示「重江湖道義」的傳統幫派,被奪權牟利的新勢力取代。其實,二片導演皆延續了台灣新電影的「成長故事」系譜:侯孝賢早在八○年代即以《童年往事》(1985)的自傳體探詢外省第二代的台灣認同;《戀戀風塵》(1986)則以山城九份、都會台北,描述城鄉對立的結構,以及台灣現代化的進程和暴力,兩者的青少年身影背後夾帶了沉凝的歷史感,迥異於當代都會電影中的飛揚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