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老人群像:每一年清明時節來到國軍公墓,才又再次恍然大悟、想起丈夫早已逝去而嚎啕慟哭的許景珍;虔誠信仰天主的原住民婦女溫若吟,一再把院內某老人視作神父,或者天主,然後口中喃喃叨唸某個似是天堂的遠方;老是忘記自己是否吃過晚餐、因而總是必須吃...(更多內容)
失智老人群像:每一年清明時節來到國軍公墓,才又再次恍然大悟、想起丈夫早已逝去而嚎啕慟哭的許景珍;虔誠信仰天主的原住民婦女溫若吟,一再把院內某老人視作神父,或者天主,然後口中喃喃叨唸某個似是天堂的遠方;老是忘記自己是否吃過晚餐、因而總是必須吃二碗飯或更多,恆常冷硬嚴肅、緊繃慍怒的陳良文;年輕時代刺殺毛澤東任務未果、半生疑懼共產黨之滲透、懷疑院內人人都是共產黨員的尹順周;中西混血、熟諳多語、端莊典雅的王懷義,曾經身居要津、半生擔任外語教師,老是忘記自己年歲,以為父親仍然在世,甚至輕微斥責了紀錄片導演:「探問Lady的年紀是不禮貌的……」。
伴隨少子化趨勢,台灣即將進入高齡化社會。紀錄片導演楊力州繼《青春啦啦隊》(2009)之後,鏡頭轉向了老人照顧與安養之迫切議題──尤其是失智老人。失智症,包含了阿茲海默症等多種老化症狀之統稱,讓老年人流失記憶、認知能力退化、甚至喪失基本生活能力。此片聚焦「失智老人」,在照料失智老人的養護機構,環繞著幾個家庭,以田野調查形式,訪談失智老人、家人與看護員工。
片中失智老者的家人,以家庭相簿、生命紀念物、舊地重遊、老友重逢……等,試圖喚回老人「被遺忘的時光」,家人也在此一重溯過程中,重塑彼此關係、甚至修補或重建了親情。雖然楊力州從溫情的人文主義關懷角度,呈現了個別失智老人;然而,諸多切片組合起來,卻構成一幅全景台灣圖像。片中的記憶與遺忘,不只是個人,也是集體的敘事;而孤絕的失智老人,其實意外地隱喻了善於遺忘歷史的台灣人民。因此,片中努力讓每位失智老人拼湊、組織、重建過往生命史,其實也是在喚回台灣的歷史記憶。
虔信基督的原住民溫若吟,呼喚出傳教士與部落相遇的遙遠歷史;對女兒不苟言笑、不善表達情感的陳良文,其實乃傳統台灣父親形象;尹順周刺殺毛澤東失敗,來台之後半生恐懼共產黨,必須時時警戒提防的,不只是共產黨匪諜,還有國民黨特務,反映了台灣的冷戰和戒嚴歷史的糾結;王懷義的華洋血統、多語能力,不但展現了台灣的多元文化,她的美語教師(正如彭蒙惠女士)身分,也流露了台灣在冷戰美援之後迄今持存的英語焦慮;而那一對以重型機車全台走透透的不老騎士夫妻,可以說是近年環島周遊、認識台灣的前衛先驅;至於手腳俐落、口齒伶俐、幽默開朗的許景珍,不只是眷村裡才有的模範母親,也是三合院或街頭巷尾都會有的台灣歐巴桑。片中每一位失智的長者,所流失的都不只是個人或家族的記憶,也是一部分的台灣歷史。
DVD片源:文化部臺灣電影工具箱
英文片名: |
The Long Goodbye |
---|---|
年代: |
2010 |
導演: | 楊力州 |
片長: | 108min |
長度: | 長片 |
種類: | 紀錄片 |
主題: | 文化衝突、歷史、社會 |
色彩: | 彩色 |
規格: | DVD |
聲音: | Dolby |
語言: | 國語、台語、英語 |
字幕: | 中文、英文 |
製片: | 徐立功、朱詩倩 |
攝影: | 陳香松、朱詩鈺 |
剪接: | 李念修 |
音樂: | 黃韻玲、鍾興民 |
不可公開放映地區: | 臺灣、中國(不包含港澳) |
授權年限: | 2014-2020 |
授權聯繫方式: | 本影片權利已於2020年底到期,「台灣電影工具箱」無法授權放映使用。 請另洽: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有限公司 朱詩倩 2009film@gmail.com |
參展紀錄: | 2011 金馬獎最佳配樂入圍 2011 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入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