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遠與阿雲是青梅竹馬,成長於山城九份,每日一起上下學,感情清淺又深摯。九份礦業沒落,不時爆發礦災與罷工,讓山城前途晦暗。國中畢業之後,阿遠離鄉至台北,一邊在小印刷廠做學徒、一邊唸夜校。阿雲次年畢業,也到台北一家裁縫店工作。在台北工作與生活,...(更多內容)
阿遠與阿雲是青梅竹馬,成長於山城九份,每日一起上下學,感情清淺又深摯。九份礦業沒落,不時爆發礦災與罷工,讓山城前途晦暗。國中畢業之後,阿遠離鄉至台北,一邊在小印刷廠做學徒、一邊唸夜校。阿雲次年畢業,也到台北一家裁縫店工作。在台北工作與生活,辛勞困頓,阿遠、阿雲、以及在戲院繪製電影海報的同鄉友人,都吃了不少苦。甚至,阿遠的摩托車也在一次上街買鞋途中,遭人竊走。收到兵單後,阿遠到金門服役;阿雲花了近一個月薪水,買妥1,096個信封,貼好郵票、寫好地址,讓他天天寫信給她。二年後,阿雲卻愛上每天送信的郵差,二人公證結婚……。阿遠遭逢兵變打擊,幾近崩潰。阿遠退伍那日,回鄉返家,在屋後田地遇見正在翻土的阿公;阿公談起了颱風和地瓜的收成,大自然的法則,流變偶然,世事無常。
本片開首及結尾,已是台灣電影史的經典。一列火車迤邐於山城鐵道,山景掩映、光影交錯,伴隨輪軌聲響,駛出了隧道,柳暗花明地揭開了全片序幕。這是侯孝賢日後鍾愛的鐵道意象,也遙指了電影的「影院/洞穴」隱喻。片末,阿遠回返家鄉,前現代的山城、鄉村、農事、山嵐雲影,以及阿公叨唸著大自然的無常法則,撫慰、療癒了他在城市的創傷。本片改編自台灣新電影運動重要編劇之一吳念真的初戀故事,清新而純真,侯孝賢以其顯影成形之作者語言:長鏡頭、景深構圖、段落剪接、自然光、現場攝影、非職業演員等,講述了一個淺淡得近乎「無故事」的青春戀情。即使侯孝賢早年學徒時期的幾部瓊瑤愛情電影十分賣座,但本片遠不止於男女戀愛,此一戀愛故事的軌跡,被放置於「鄉下人進城」的「創傷敘事」之中:阿遠和阿雲,離鄉入城、情斷分手,城市實乃幕後的、結構性的原因。城市與鄉村、現代化與前現代、今與昔之間的對立,瀰漫全片;對於山城聚落、傳統家庭、出外人同鄉的親切互動與真摯情感,侯孝賢始終充滿了鄉愁。侯孝賢對失落的前現代生活與價值的懷舊、眷戀,亦是對於八○年代台灣急遽現代化、工業化、都市化的委婉批判,這也顯示了侯孝賢對於政經結構困境中「底層勞動者」(無論是山城礦工或都市學徒)所抱持的同情或認同。李天祿飾演的阿公,在片末述說颱風破壞農作物後所揭櫫的大自然殘酷法則,其實也呼應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不仁。
DVD片源:文化部臺灣電影工具箱
英文片名: |
Dust in the Wind |
---|---|
年代: |
1986 |
導演: | 侯孝賢 |
片長: | 109min |
長度: | 長片 |
種類: | 劇情片 |
類型: | 劇情 |
主題: | 青少年、社會 |
色彩: | 彩色 |
規格: | DVD |
聲音: | Dolby |
語言: | 國語、台語 |
字幕: | 中文、英文、法文、日文 |
製片: | 許新枝、林登飛、徐國良 |
演員: | 王晶文、辛樹芬、李天祿、梅芳、楊麗音、鄧安寧 |
編劇: | 吳念真、朱天文 |
攝影: | 李屏賓 |
剪接: | 廖慶松 |
音樂: | 陳明章 |
不可公開放映地區: | 2014年製之本影片英文版:中國、港澳、日、法、荷、比、盧 2016年製之本影片西文版:中國、港澳、日、歐洲 |
授權年限: | 2014年製之本影片英文版DVD權利:2014-2020年5月31日|2016年製之本影片西文版DVD權利:2016年6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 |
授權聯繫方式: | 2014年製之本影片英文版DVD權利已於2020年5月底到期, 請另洽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celine@movie.com.tw
|
參展紀錄: | 1987 南特影展最佳攝影、配樂獎 1987 葡萄牙特羅伊亞影展最佳導演獎 1987 雪梨影展 1987 東京影展 1990 日本電影旬報最佳外語片導演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