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孝的父親是廣東梅縣客家人,民國36年偶然來到台灣工作,隔年舉家遷台,在高雄鳳山落地生根,無法返回中國。年邁老祖母十分疼愛阿孝咕,有時甚至拎著包袱要阿孝陪她步行走回中國故鄉;平日她不停折製紙銀錢,留予死後花用。阿孝考上省立鳳山高中之後,父親...(更多內容)
阿孝的父親是廣東梅縣客家人,民國36年偶然來到台灣工作,隔年舉家遷台,在高雄鳳山落地生根,無法返回中國。年邁老祖母十分疼愛阿孝咕,有時甚至拎著包袱要阿孝陪她步行走回中國故鄉;平日她不停折製紙銀錢,留予死後花用。阿孝考上省立鳳山高中之後,父親肺病惡化。一個停電的夜晚,父親驟然過世。少年阿孝和哥兒們遊手好閒、結夥鬧事,家人束手無策。不久,母親罹患喉癌,大姐偕母親離家北上就醫。祖母的老年癡呆愈發嚴重,但阿孝仍過少年浪子生活。母親終於從台北返家休養,但很快就病逝。那年暑假,阿孝參加大學聯考;一年後,祖母也撒手人寰……。
此片為侯孝賢自傳體裁電影,亦屬「成長三部曲」系列,另二部作品為《冬冬的假期》(1984)和《戀戀風塵》(1986)。此三部曲以個體成長故事的微觀歷程,反映台灣戰後世代的集體經驗,折射台灣政治經濟鉅變下的社會史。電影始於人去樓空的日式家宅與作為父親遺物的藤椅,侯孝賢以說故事口吻的畫外音,召喚記憶回返、家人復活、光影重現,將童年往事娓娓道來。全片收束於祖母之死,她側臥榻榻米上死去多日才被發現;孫兒佇立一旁,震驚地凝視祖母僵硬的身體被收屍人翻了過來,才標誌了童年真正的結束。英文片名「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意指成長不只是生之過程,也是死的過程,海德格所言「向死而生」,先知死才知生(而非「未知生,焉知死」);因此,乍看故事性淡薄,但以成長過程中一連串死亡(父親溘逝、母親病故、祖母老死)的自然過程標記出敘事段落。相應地,全片亦以「場剪接」舒緩連作而成,並非依循古典敘事「因果」邏輯,而是「抒情」邏輯或「氣韻剪接」;甚至「空鏡頭」也承載了情感功能,無論是隱喻或轉喻、壓抑或舒緩。對於童年時光的鄉愁式情感,以及在八○年代台灣現代化與都市化之際、對於前現代鄉村聚落及其人情關係的牧歌式情感,乃全片成立的基礎。同時,侯孝賢也在本片以「固定鏡位」、「長鏡頭」,以及景框內外多層次空間之「景深構圖」確立了寫實主義作者風格。這些形式風格,在「成長三部曲」達到了抒情效果之成熟,且在稍晚「台灣三部曲」(《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中增添了敘事的複雜度與反思特質。
DVD片源:文化部臺灣電影工具箱
英文片名: |
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
---|---|
年代: |
1985 |
導演: | 侯孝賢 |
片長: | 138min |
長度: | 長片 |
種類: | 劇情片 |
類型: | 劇情 |
主題: | 青少年、歷史、社會 |
色彩: | 彩色 |
規格: | DVD |
聲音: | Dolby |
語言: | 國語、客家語、台語 |
字幕: | 中文、英文 |
製片: | 許新枝、林登飛、徐國良 |
演員: | 游安順、唐如韞、田豐、梅芳、蕭艾、辛樹芬 |
編劇: | 侯孝賢、朱天文 |
攝影: | 李屏賓 |
剪接: | 廖慶松 |
音樂: | 吳楚楚 |
不可公開放映地區: | 台灣、中國、香港、澳門、日本、法國 |
授權年限: | 2014-2016 |
授權聯繫方式: | 本影片權利已於2016年底到期,「台灣電影工具箱」無法授權放映使用。 請另洽: 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Email: celine_shen@movie.com.tw |
參展紀錄: | 1985 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女配角獎 1085 亞太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1986 柏林影展「青年導演論壇」費比西獎 1986 義大利都靈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1987 鹿特丹影展最佳非歐美影片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