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大玩偶〉坤樹為了養活妻小,扮成小丑模樣「三明治人」,在嘉義竹崎鎮上穿街走巷、吸引路人目光,好幫電影院新片打廣告。這份工作不體面又沒成效,遭親友鄙夷,幸好,戲院老闆要他改騎三輪車以大聲公宣傳,看似否極泰來,誰知當他卸下小丑濃妝後,年幼...(更多內容)
〈兒子的大玩偶〉坤樹為了養活妻小,扮成小丑模樣「三明治人」,在嘉義竹崎鎮上穿街走巷、吸引路人目光,好幫電影院新片打廣告。這份工作不體面又沒成效,遭親友鄙夷,幸好,戲院老闆要他改騎三輪車以大聲公宣傳,看似否極泰來,誰知當他卸下小丑濃妝後,年幼兒子竟然不認識他了……;〈小琪的那頂帽子〉日商公司派遣二名新人林再發和王武雄,南下濱海小鄉鎮布袋駐點,推銷「壓力快鍋」、開拓市場,武雄偶遇一神秘小女孩小琪,始終頭戴一頂學生帽,讓他忍不住想掀開來,一探究竟……;〈蘋果的滋味〉裡底層工人阿發在凌晨上工途中,意外被駐台美軍格雷上校座車撞斷雙腿,並移送美軍醫院療養,蝸居在違章貧民窟的阿發一家人趕赴探視,焦急的他們本以為失去經濟支柱,家庭將一夕崩坍,誰知歉疚的上校不只支付醫藥費、還拿出一筆鉅額的賠償金……。
本片與《光陰的故事》(1982)一同被視作台灣新電影之開端。改編自鄉土文學小說家黃春明的短篇作品,充滿人文主義社會批評,以及對台灣這片土地的寫實主義關懷。此片背景時代為六○至七○年代,正逢台灣社會經濟劇烈轉型,三片於八○初回顧並檢視了現代化、工業化、都市化的進程及影響。侯孝賢〈兒子的大玩偶〉,由三明治人引領觀眾,彷彿慢行於前現代、純樸寧謐的小鎮街巷,充滿了鄉愁。象徵現代化的火車駛入小鎮車站,帶來了商品和廣告業。底層階級小人物謀職求生不易,甚至必須委屈扮小丑來為商品服務。結果,坤樹最後不知哪一個他才是真正的他、才是他兒子的父親,隱喻了主體之扭曲與異化。曾壯祥〈小琪的那頂帽子〉讓二名推銷員下鄉賣快鍋。然而,追求速度的現代產品,並未受到還活在前現代海濱漁村、徐緩時光之內的鄉民們青睞,高速運轉的高壓鍋亦有爆炸的危險;不過,鄉村也有它的陰暗面與被掩蓋的創傷,一如藏匿在小琪帽子底下不堪的景像。萬仁〈蘋果的滋味〉乃離鄉進城小人物的悲喜劇,借助工人因車禍而失去的雙腿,帶領觀眾走入台北城市貧民窟,呈現底層階級的生活悲喜,以及台美國際政治的權力場域。片中,破陋貧民區迷宮式的違章建築、拼裝聚落,對立於潔白、嚴整有序、偌大寬敞的美軍醫院,具有強烈的階級與政治意涵。
事實上,三部短片都延續了黃春明原著中素樸左翼對殖民主義/資本主義的批判。二次戰後,美軍進駐台灣,鞏固反共冷戰結構;不只駐軍,尚有美援民生物資,從教堂麵粉到樂普避孕器──這是從靈魂到肚皮、從食到性的文化殖民。日本殖民台灣半世紀,戰敗後也藉反共美援快速重建,旋以跨國公司摩登小家電傾銷台灣;因此,片末那既甘又澀、難以言喻的蘋果滋味,不只是華盛頓蘋果,也是富士山蘋果。三片都以台灣電影此前所欠缺、此後成為八○年代新電影主軸的「批判性寫實主義」作為基調,但也各有其形式上的實驗:侯孝賢嚐試了意識流技巧;曾壯祥展現具精神分析意味的現代主義;萬仁則融合黑色喜劇以及尖銳的政治反諷劇。
DVD片源:文化部臺灣電影工具箱
英文片名: |
The Sandwich Man |
---|---|
年代: |
1983 |
導演: | 侯孝賢 曾壯祥 萬仁 |
片長: | 108min |
長度: | 長片 |
種類: | 劇情片 |
類型: | 劇情 |
主題: | 社會、文學 |
色彩: | 彩色 |
規格: | DVD |
聲音: | Dolby |
語言: | 國語、台語、英語 |
字幕: | 中文、英文 |
製片: | 明驥、徐國良 |
演員: | 陳博正、楊麗音、金鼎、卓勝利、江霞 |
編劇: | 吳念真 |
攝影: | 陳坤厚 |
剪接: | 廖慶松 |
音樂: | 溫隆俊 |
不可公開放映地區: | 台灣、中國、香港、澳門、日本、歐洲地區 |
授權年限: | 2014-2016 |
授權聯繫方式: | 本影片權利已於2016年底到期,「台灣電影工具箱」無法授權放映使用。請另洽: 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Email: celine_shen@movie.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