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吳嘉浤
俗話說「閹雞趁鳳飛」,說明的是「閹雞」即使想要模仿鳳凰美麗的飛翔,也是徒然的窘境。在臺灣,養雞農家往往將公雞從小閹割,以待其長出肥厚鮮嫩的雞肉,而其體格也會比一般的雞隻來得壯美,然去了勢的公雞卻是外強中乾、難以振翅,只有遭人宰殺的命運。這深具本土氣息的俗諺,小說家張文環以之為題,譜寫出一幕青年男女的浪漫悲劇,發表於1942年7月《臺灣文學》;在戰雲壟罩的當時,〈閹雞〉有如一朵引人迷戀嘆息的玉蘭花,隱然發散著獨特的魅力。
小說的背景為1920年代,此時臺灣的殖民現代化工程尚在半路,原本僻靜的山村卻因為一則鐵路延長工程的謠言,使得兩個家族展開了投機的商業、婚姻交換。淳樸的少女月里對於被家族安排好的丈夫阿勇本無怨言,卻因夫家的投資迷夢失敗,導致二人新婚的幸福化為落泥殘花。月里在此時遇見了自小殘障,卻心懷大志的少年畫家阿凜,兩人雖相知相惜,悖德的戀情卻不被保守的農村所容。透過這則故事,張文環細膩地描寫了女性在家庭支持網絡崩毀後的寂寞無助,以及為了追尋身體與精神自由的蛻變。然而,故事的最終,月里仍選擇跳河自殺,作為對命運最後的控訴,也帶領讀者更深入的思考了造成這則「悲劇」原因。
〈閹雞〉於發表的隔年(1943)9月,由「厚生演劇研究會」的劇作家林摶秋改編為舞台劇,在臺北永樂座公開演出,並結合音樂家呂泉生從大稻埕採集、改編的臺灣民謠〈丟丟銅仔〉、〈六月田水〉、〈一隻鳥仔哮啾啾〉等為配樂,由畫家楊三郎擔任劇場設計,營造出講究視覺、聽覺的舞台效果;結局也改為阿勇振奮而起的樂觀態度,在演出期間大大激發了觀眾的民族情感,日本殖民政府隨後則頒布了禁止演唱這三首臺灣民謠的命令。由於這段故事,本劇被視為臺灣「新劇運動」(以現代戲劇為媒介的社會改革運動)的重要代表作,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時至現代,為了向經典致敬,曾有不少劇團改編、搬演過這部作品,隨著時代與意識的變遷,作品的內容也迭有遞嬗。例如「臺南人劇團」於2008年改編的版本,為了凸顯女性自主追尋的理念,將月里的性格進行了具體的塑造,於此之外,也重新詮釋了當代臺灣「鄉土」的意義,讓此劇在問世逾60年後更深植人心。
《閹雞》片段(來源/台南人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