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馬翊航
王禎和的小說〈嫁妝一牛車〉1967年4月於《文學季刊》發表,透過獨特傳神的敘事聲腔,誇大而深刻的形象描繪,以戲謔的方式寫出小人物生命中悲喜相參的無奈,而成為王禎和的經典作品。曾經任職電視公司,本身也熱愛電影的王禎和,曾經多次親身將小說作品改寫為劇本,包括〈嫁妝一牛車〉、〈玫瑰玫瑰我愛你〉、〈美人圖〉、〈小林來台北〉、〈人生歌王〉等。《嫁妝一牛車》的劇本於1984年由遠景出版社出版,同年由張美君導演改編,並找來了當時當紅的鄉土演員陸小芬(飾演阿好)、陳震雷(飾演姓簡的)、金塗(飾演萬發)等人擔綱主演。台視也曾在2001年改編〈嫁妝一牛車〉為迷你影集,由劉議鴻導演操刀,演員為陳亞蘭(飾演阿好)、柯叔元(飾演姓簡的)、龍邵華(飾演萬發)。1984年版的《嫁妝一牛車》為了因應當時影劇作品的方言使用規範,全劇演員多半使用帶有臺灣腔調的國語發音,而2001年的《嫁妝一牛車》由於全以閩南語為主,語言表現更為寫實。
小說改編影劇之後,必然產生因應媒介而生的敘事調整與變化。2001年《嫁妝一牛車》電視劇本,主要以電影劇本為底本,劇情結構幾乎相同的電影與電視劇,在一開頭,即調動了小說的倒敘場景,首先呈現了情節中的重要象徵「牛車」與小人物的勞動景象,從牛車路、村莊、房舍拉近到阿好與萬發身處的村莊,方才帶出了主角萬發耳聾而遭嘲笑、不被理解的情節,並且透過大量的歌謠、村民之間的閒談,來指涉萬發、阿好、姓簡的三人之間的關係。相較於小說著重以萬發的視角,表現因為身體殘缺而被「隔絕」的境況,兩部影視作品更著重以角色間誇張的語言、肢體互動,來呈現喜劇式的氛圍。影劇作品雖然難以呈現王禎和小說中特殊的語言性格,但其更為豐富多樣的聲音場景,反而更立體地表現了村莊人際網絡中對三人關係的評價,也對比出了主角萬發有苦難言、聽而難聞的無奈命運。此外,相對於小說中對於阿好與簡偷情過程的簡省暗示,影劇作品中有著較多的性愛場景,雖可能是因應影劇消費市場所為,但也讓觀眾看見阿好對於「聲音」與「身體」的欲求與渴望。